《信息与通信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信息与通信工程概论
课程编号:B3J09431A
课程中文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AIntroduceofth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
开课学期:秋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近世代数、概率论、随机过
程、统计学、信息数学
建议后续课程:通信系统原理、时频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概述、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与系统辨识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数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向),四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信息工程涉及关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属于对基础
数学知识的应用。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基础数学知识获取、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和
能力。
该课程主要学习信息传递、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与当代信息工程密切相关基本理论、基本
模型与基本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数学系学生对信息工程领域有所了解,并能熟练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
决信息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将数学方法应用于信息传递、时频信号分析、图像处理、模式
识别、自动控制与系统辨识等领域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1.1掌握数学知识在信息处理和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1.2了解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通信原理(共8学时)
1.1引论(1学时)
1
1.1.1通信系统的一般概念
1.1.2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2模拟信号的调制和数字化(3学时)
1.2.1模拟信号的幅度调制与解调
1.2.2非线性调制与解调
1.2.3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1.2.4复用技术及其应用
1.3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2学时)
1.3.1数字基带信号的时域波形
1.3.2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1.3.3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1.3.4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4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2学时)
1.4.1二进制数字调制
1.4.2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性能
本章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础如识和基本原理,侧重掌握各类调制、解调技术中的数
学方法。
主要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和1.2。
第二章时频分析(8学时)
2.1引论(2学时)
2.1.1时频分析的意义
2.1.2信号的时频表示
2.1.3时频基函数
2.2短时傅里叶变换(2学时)
2.2.1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定义与性质
2.2.2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
2.2.3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
2.3gabor展开(2学时)
2.3.1连续gabor展开
2
2.3.2离散gabor展开
2.4wigrier-ville分布(2学时)
2.4.1连续时间信号的wigner-ville分布
2.4.2wigner-ville分布的变型
2.4.3离散wigner-ville分布
本章要求掌握各类时频分析变换、性质、各自有缺点、数学计算方法。
主要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1和1.2。
第三章图像处理(共10学时)
3.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1学时)
3.1.1模拟图像的数字化
3.1.2邻域、距离
3.1.3连通性
3.2图像增强(1学时)
3.2.1直方图
3.2.2基本强度变换
3.2.3直方图处理技术
3.3图像恢复(2学时)
3.3.1图像退化与恢复模型
3.3.2算术均值滤波器
3.3.3中值滤波器
3.3.4维纳滤波
3.4图像分割(2学时)
3.4.1边缘检测
3.4.2边缘连接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