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docx

发布:2021-08-11约2.8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剖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教育; 对于健康的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定义时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就是由不良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主要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现象,属于轻度的理异常。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一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狭小圈子内的人际交往,他们把交往的触角伸展到不同系科、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别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友好往来,由于交往对象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给不少大学生带来烦恼,感到知心朋友少了,交往动机由重情轻利向注重实利的方面转化;同时,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常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交往能力的屠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挫折是在个体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或干扰时所出现的情绪反应状态。挫折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客观因素,即挫折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以及受挫目标的重要性;二是主观因素,即个人主观上对挫折的感受、态度与反应。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严重者甚至发生一些不应有的恶性事件。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从家庭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来说,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讲民主、讲礼貌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自信、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专制、溺爱充满矛盾和纠纷的家庭,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自私、孤僻、清高、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的溺爱,过于保护,造就了任性、依赖、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弱、骄横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对考试、升学、成才过高的期望值,又使得他们背负沉重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慌、内疚等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使我们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体制转型引发的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产生了危机,缺乏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不确立,自我同一性难以形成。加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而感到仿徨,对未来的命运,人生价值的体现产生不安和焦虑,充满了矛盾和迷茫。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突,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同时,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当今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道德困惑、认知失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最为重要的是要熟悉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提高现实自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固守自我,而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