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心悸诊疗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2014年)
一、概述:心脏在正常情况下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范围内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并传布于心房与心室,引起收缩。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及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O.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0无
l少见(≤1次/h)
2偶发(1-9次/h)
3常见(10一29次/h)
4频发(≥30次/h)
A单形、单源
B多形、多源
C连发、成对(2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次连发)
D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E持续性室速(t30次连发)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3、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4、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5、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中成药:稳心颗粒等。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
3、痰瘀互阻证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
4、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方药:血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