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4学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贸易学 International Trade 范晓男 60年代以前,丰田公司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日本的一家不起眼的汽车制造公司。 1950年,它只生产了11700辆车;1970年,其产量为160万辆;而到了1990年,其产量已增加到412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和最大的汽车出口商。 丰田出口的汽车都是在日本的工厂生产的。但是,到了8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压力和本地成份要求迫使丰田不情愿地重新考虑其出口策略。 1981年,丰田同意对美国实行“自愿”出口限制。结果,1981-1984年间,丰田的出口陷入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初丰田公司开始认真考虑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Balance between liberalism and Protectionism 本课程结构回顾 第四章 对外贸易政策 §4.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4.2 保护贸易政策 §4.3 自由贸易政策 §4.4 二战后的贸易政策 §4.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对外贸易政策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分类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对外贸易总政策、商品进出口政策、国别贸易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总政策 以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为方向,以多样的政策措施为手段,借助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工业化,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 促进生产力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 达到外部均衡 稳定经济 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 3、获取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对外贸易政策分类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三次贸易相对自由化浪潮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 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 二次战后时期(1948-1973) WTO成立以后(1995至今) 历史上三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1875年前后(垄断产生时期) 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5两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考虑的因素 1、政治和经济安全 2、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3、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本国与别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情况 5、本国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 6、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关系 7、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8、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信奉的贸易理论 9、政治和社会因素 制定者:立法机构 执行者:行政机构 §4.2 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超保护贸易政策 一、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 主要内容:绝对禁止贵重金属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 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主要内容: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的获利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出口国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国通过贸易减少财富。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促进资本原始积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只注重流通领域,忽视生产领域 财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 建立在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错误看法基础上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Alexander Hamilton (1757-1804年)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 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1791),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 为了国家的利益,政府必须用 关税保护美国新建立的工业。 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 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提供发展基金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对进口极端必须的原料免税 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 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Infant-industry Argument) 代表人物:李斯特(Friedric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