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工作对儿童多动症患者介入的个案研究 .pdf

发布:2024-02-24约8.8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工作对儿童多动症患者介入的个案研究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曾经这样子提到过“一个人的童年是

决定他一生的,世界给我们的最初图像就是在这时候出现。每个人其

实都一样,童年会左右他的人生,虽然他长大以后可能会做这样或那

样的工作,但无论他做什么,世界的图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

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过有些人修改得多一点,有些人修改得少

一点。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全球最大的心理学家协会,一个代表美国心理学界的专业科学组

织——美国心理学会在2000年指出ADHD的患病率为3%-5%,男

生与女生的比率为4:1到9:1,而在中国的患病率已达到4.31%-

5.83%。直系家属如果有患ADHD的话,还会相对地增加患病的可能

性,最高达57%。

本人在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道的正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辖下的钟

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习,在整个钟村街道(包括了8个行政村和4

个社区居委)管辖范围里面包括11间小学(其中2间为综合学校),

幼儿园更是多达20多间。其中在读小学生有7500多人,儿童总人数

达1万多人,潜在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患者接近600人。

因此,本文以ADHD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了社会工作中

的三大方法之一——个案工作方法,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

对现有介入ADHD的方法进行整合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的案例,

探究有关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ADHD的儿童患者,以及其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不足或者长处,从而总结出更加系统的方法。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ADHD的儿童患者研究,探究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中的应

用,为日后相同的案例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国内关于多动症方面的书

还是比较多的,但绝大

多数是由精神医生写的,也就是医学角度介绍多动症治疗和相对

较多。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社会工作介入ADHD患儿的服务提供借

鉴,进一步推动相关服务的专业化。

利用在广州市番禺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习的机会,研究社会工

作利用个案手法在介入儿童多动症患者实施帮助过程中的方法和应用,

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对儿童多动症患者进行介入。

1.3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历史及现状

药物治疗(利他林,methylphenidate)也是治疗ADHD的一个

比较有效的方式,与此相比还有克拉克(Clarke,2009)的神经反馈治

疗——通过调整相应的脑电波刺激大脑皮层进而达到治疗目的[3]。

在国外,心理学研究关于ADHD的儿童患者具有认知障碍,这种

认知障碍会导致儿童行为上的改变,如注意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等。

多伦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坦诺克(Tannock,2005)提出认知训练是

一种重要的方法。而布法罗大学ADHD首席研究员威廉

(William,2003)指出接受认知疗法的儿童患者效果显著。

神经科学家克林伯格(Klingberg,2006)指出工作记忆是日常生

活中执行功能的瓶颈。克格梅德(Cogmed,2006)在前者的基础上,

发表在《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杂志》(Journalofthe

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的文章

上报道经过这种工作记忆训练有60%不再符合ADHD的临床诊断标准。

以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分泌唾液实验和托尔曼的新行

为主义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蓝本,学者刘明坤(2010)[5]、汤素素

(2011)[6]也针对ADHD患儿进行相应的奖惩制度,采用正性强化

(激励)和负性惩罚(批评),从外给予ADHD患儿压力,使其形成

应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治疗效果也有所体现。

我国学者对感觉统合训练治疗ADHD进行了许多研究(2005),

针对药物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相两者对改善

ADHD儿童的注意力和多动症状不存在显著差异,故认为感觉统合训

练可以纠正ADHD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低下等症状[7]。

除此之外,儿童多动症主要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小儿,表现出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