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纲要第三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由于同盟会领袖星散各处,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同日,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昭告此次起义,为对满清的民族革命,以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 《临时约法》文本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唐绍仪内阁成员:前排左起:内阁总理唐绍仪、代外交总长胡惟德、海军总长刘冠雄、工商次长王正延、教育总长蔡元培;后排右起: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司法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段祺瑞、交通总长施肇基、农林总长宋教仁。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获全胜。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1913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元旦登极。 袁世凯天坛祭天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挽救共和的努力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护国运动 蔡锷将军(1882-1916)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忧惧中病死。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