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本体新特性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本体新特性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本体新特性探究
“互联网+”代表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将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相结合,使互联网的特性、优势和创新成果深度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类领域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整体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提升各个行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手段的新形态。“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
美国纪录片制片人查尔斯·斯特林在《大众传媒革命》一书中写道:“传统新闻媒体的聚合以及当今新闻报道向网络的迁移,正在彻底改变并扩展传统的新闻定义。”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传统新闻创作依靠传统媒体,常见形式如纸质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创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工具和手段、新闻作品本身,到新闻的受众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劉坚在《新闻本体研究的理论调整》一文里总结了新闻界对于新闻本体的探讨,集中意见认为新闻本体是“事实”或者“报道”,“报道”是指报道文本、新闻作品,还包括报道的行为和方式。结合上述意见,本文的“新闻本体”是指新闻作品本身,即受众直接接触的新闻信息,同时还包括报道的方式和行为。相比较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新闻本体呈现出虚拟化、位置化、数据化的特质。
1 虚拟化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的洞穴理论对于影像的虚拟化影响深远,关在洞穴里被锁着的囚犯只能看到背后的篝火印在墙上的影子,却看不到真正的篝火,虚拟的影子被他们认为是真实存在。而在数字社会的今天,“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朱存明根据图像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运用抽象演绎的逻辑方法将视觉文化概括为图腾、图像和仿像三种图式。这三种图式的分类仅止于光、电传播时代,结合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变化,笔者又增加了一栏“虚像”,“虚像”是继图腾、图像、仿像后的又一新的图式。
传统新闻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形式单一,真实可感。而数字技术的参与使得新闻在制作时可以丰富。2017年,公司推出一款特殊的眼镜,镜片的中上部区域设置成一种专用的半透明区,随位置的不同叠加显示各种新闻或商家信息,这都是对基础真实世界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全球首份增强现实报纸也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了新的虚拟性尝试。读者用手机终端的可以看到很多纸质报纸上看不到的信息,如新闻链接、游戏、商家广告等,新闻以一种更为鲜活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
2016年4月,360度摄像的设备在的8开发者大会上推出,这种摄像设备可以给虚拟现实头盔捕捉虚拟图像,这一设备的出现为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新闻又称虚拟现实新闻,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受众可以通过佩戴一些数字头盔等设备,全身心、全感官的沉浸式接收新闻,有强烈的交互性和参与感。
新闻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影像与文字上,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新闻已经逐步走向虚拟化,而这种虚拟化的最终结果是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
数据化
数据库建构有无限可能。波斯特在1990年就看到了数据库的潜能,“数据库的结构或语法创造了不同信息之间的诸种关系,哲学关系在数据库之外的原有关系中并不存在。从这意义上讲,数据库通过操纵不同信息单位之间的关系构建着个体”。网络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把握、分析、操控,以及对于准确数据的提取,使新闻创作有着无限的可能。
2.遍及一切,并可永存。数据化可以影响一切、遍及一切。以人为例,从“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的型假肢,到被挖眼男童小彬彬未来可能植入的电子眼,到现在流行的耳蜗植入,这是在大脑耳蜗神经附加一个植入器,通过电子刺激恢复失聪患者的听力,还有神经系统受损之后恢复运动技能的技术,2017年初,康奈尔大学医学专家使用软骨细胞3打印制造了一个义耳,人体的所有器官都可以被数据化,当技术发展使人机结合得更完美时,就会出现比人更强大的有情感、会思考的“数据人”。
位置化
“位置”可理解为场所、方位、地点,是一个空间中的具体的点。在新闻创作中,“位置”有三重涵义,一是新闻中事件发生地;二是受众在接收新闻时所处的位置;三是新闻媒体所处的位置。位置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定位,二是移动。数字时代,新闻的创作与位置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甚至出现了专门的“位置新闻”和“位置媒体”。位置新闻,顾名思义基于位置的定位或者移动而产生的新闻。
位置的定位。网络的发展将我们带入到虚拟空间,而媒体的进步又将虚拟空间带回到真实空间,这便促成了位置媒体的出现。位置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香饽饽,是新媒体业务的聚集之地。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地告知所处的位置并将其发布,谷歌地图可以细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