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于达仁太极拳学练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于达仁太极拳学练笔记
无名师指点之憾
太极名家著作中均强调太极拳之学习,必须师傅口传面授,然而名师难求,奈何?在时间精力投入受限的情况下,初学者就近求师学习,看来是入门阶段的唯一办法。如何补没有名师指点的缺憾,初步想了几个办法。其一,查找了几个名师打拳的录像资料,傅钟文,赵幼斌,傅清泉,演练传统杨式85式的拳架,须仔细观摩,体会差异之处,弥补教师功力不足的缺憾;尤其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弥足珍贵,目前看是最逼近地存留了杨澄甫太极的定型拳架原貌。其二,查找近代大师级的杨派名家的拳照,如李雅轩拳照,以为参考;从变异之中,寻求不变之道理。其三,慢练,存疑,求证,在学练过程中加强学习拳理,争取在明理的前提下去寻求姿势定型的依据,也可客观理解教师的纠错意图。放慢学习过程,有利于学得扎实一些,明白一些。莫求速成!
今日观看了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基本的感觉是目前所从学的杨老师所教的拳,属于比较规范的杨氏太极。看了赵幼斌先生的录像,感觉杨老师的师承应该出自赵,能够看到细微的痕迹。总之,看起来这个老师应该不错的。至于他本人的拳打得一般,也无法强求了。
另一个考虑,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意图是什么,要明确健身是唯一目的,这样可以恰当对待一些为了技击而编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也及早规避伤膝盖的副作用。才练习两个月,就感觉到膝盖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门派之议
仅仅杨澄甫自己所传的徒弟的拳架,就各有不同,所以,过分地强调所谓正宗拳架,其实已无实际意义。傅钟文、李雅轩、武汇川、郑曼青、叶大密等杨式传人所教拳架,均融入本人学练心得。盖太极之理,大而无边,结合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质不同,高矮胖瘦,力巧敏愚,自生出不同的变化形式。拳术自有技击养生两重效用,侧重不同,招式也自有异。由此推想,无论学那个师傅的功夫,只要出自明师,自有其依据,非专业研究,不必过分拘泥即可。大约练到有体悟的时候,自会殊途同归,一样的效用。解了此惑,练拳就不存疑了。
太极拳学习与道家哲学修养
读李雅轩所论拳理,体会到学习太极拳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学习道家哲学的一个入门途径,若能够在儿童小的时候接触学习,不仅对体格敏捷等有大助益,而且潜移默化,接触了道家的哲学,日后成人,再去学些理论,自然很容易上手。从教育的视角看,融入了文化内涵的体育,自多了其独到的价值。没有体验的哲学学习,背书而已,枯燥无味,也难得精髓。以此类推到围棋的学习,围棋的道理,也深刻得很,从小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待其长成,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指导哲学的学习。
基本功:步法和手法
拳架作为动作的集成,可以分解为基本的动作,不外乎步法和手法,细微处还有眼法,看不见的有心法。步法中,关注增加膝关节负荷的动作,适当取减小膝关节负荷的姿势,如弓步可取90度不足,膝盖一定正对脚尖等。可专门练习基本的步法和手法,筑基功夫不白费。
进阶的道路
观名家演练,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心知非十年之功难得若此。然初学者,仰高山须寻入门路,凡事必循序渐进,难一步登天。进阶的道路,须找到。购傅清泉父子著太极拳教练法,颇好。
物极必反
观名家录像,拳架中出击的瞬间,在拳照中作为定式固定下来了,但是在连续的演练过程中却是一击而速退,绝无在定式处亮相的那种停顿---看起来这是教师长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病,为了让学员看清楚定式,有意停顿,久而久之,带入到架子中了。
从老子哲学处细想,物极必反,普遍之理。至长处,乃至短处,屈伸之间,富含辩证哲学。若伸长而停顿,非等挨打若何?故拳术断无此理。然定式之为定式,有其道理,拳术者,技击之术也,出击之式,自然是精要处,虽一瞬之事,然成败在此,所经过的中间动作,蓄势兼防守而已!
单式和套路
李雅轩论及太极拳的学习过程,指出初学者宜扎实地练习单式,掌握动作细节要领,循序渐进,逐步融会贯通,而后再练习套路,才能够保证有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学习过程中,要体会这个要求。
过渡动作的改良
顾留馨《太极拳术(85式)》基本上与杨澄甫定型套路相同。不同之处有:1.揽雀尾按式转单鞭过渡动作有明显的肘、掌动作。2.提手后接斜身靠--白鹤亮翅,即多一个斜身靠。3.高探马后接右分脚,与杨谱及88式不同,即有两个过渡动作。这可能是顾为了弥补定型套路中缺少肘、靠动作而加入的。赵斌演练的白鹤亮翅也有斜身靠的过渡动作。
虚实转换的生理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有虚有实,指的是双腿的动作。实步重心在前,虚步重心在后。虚实转换,形成大腿肌的交换收缩,产生和心脏一样的泵血的作用,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练拳動作一定要慢,大致和人的呼吸节奏同步,才有此效果。据上海同济大学1977至1978年的研究,练杨氏太极拳1年,平均血压由134.1/84.5mmHg下降至124.9/79.8mmHg,此为实证。太极拳相比其他运动给心脏增加的负荷小,心脏病人也可以练。
最近所购的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