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比较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比较研究【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各不相同。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高校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模式是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我国民族高校的后勤改革要因地因校制宜,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行投资多元化、管理契约化、运行企业化、形式多样化的后勤新型运作模式,构建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这样,将能使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取得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关键词】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同,各地高校规模大小不一,政府投入力度不一,后勤改革的进程也不一,形式各异。民族高校后勤长期以来经费来源单一型、服务福利型、消费封闭型地进行运作,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致使后勤市场条块分割分散、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不甚理想。经过近几年的社会化改革,从学校办社会到单项定额承包制再到社会化服务,从小机关,多实体到小机关,大实体,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但目前大多数民族高校的饮食、住宿仍由学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性和危机感不强,专业服务有待提高。不少民族高校后勤甲乙双方关系没理顺,个别甚至走了回头路,后勤实体难以做大做强,加上原有在编人员的负担,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一、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的模式
(一)民族高校后勤管理内容
民族高校后勤管理内容包括实体管理、人员管理、清产核资、规范剥离工作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等内容。
1.实体管理。民族地区高校都初步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实体管理、服务、运行的体制,按照企业化经营机制在运行,形成了甲、乙双方契约关系。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大力推行承诺制,让学生参与监督,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学校后勤服务设施,提高了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2.人员管理。民族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渡期”内人、财、物的管理基本采用保守推进、边改边等的方法。绝大部分高校维持原事业管理方式,工资待遇基本还是学校发,多把奖金、创收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各高校后勤不再进正式职工,“新人”通过聘用临时工解决。
3.清产核资、规范剥离工作。仅有部分高校在改革之初请会计事务所对后勤所属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为规范剥离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但公司并未按独立法人的要求组建,资产剥离无实质上的推进。
4.多渠道筹措资金。民族高校的基础条件差、后勤设施的建设历史欠账多,而其发展又十分迅速,只靠政府拨款根本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的投资回报稳、发展势头好、信用高,银行能给予较大的贷款额度和优惠政策。其次,地方企业看好高校市场,主动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第三,民族高校自身为寻求发展,勒紧裤腰带,将办学的收益尽可能的投入校园建设。这就极大的缓解了民族地区高校政府投入的不足,推动高校快速发展。但是,目前高校举债过多的弊端已在部分高校开始暴露;社会融资的纠纷也有所出现。
(二)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1.“小机关、多实体”的模式。中央民族大学按照“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设立后勤产业集团,下属多个实体,已经走在了我国高校后勤的前列。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后勤管理处部分职能与原后勤服务总公司合并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处(后勤服务总公司)。
2.甲乙一体模式。中南民族大学于2009年3月成立了后勤保障处,将原后勤管理处的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集团服务保障职能合并,作为学校后勤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西北民族大学于2008年7月将原后勤管理办公室与后勤集团合并,成立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兼有管理、服务和经营的职能和性质。
3.对外合作或承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四川机电学院按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核算”的运行机制,选用了对外合作或承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对食堂、餐厅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校外企业,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实现单独核算、独立经营。
4.“小机关、大实体”的模式。西南民族大学后勤集团下设五个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办公室、规划财务部、饮食服务部、物业管理服务部、能源管理服务部)。在主管后勤副校长的指导下,后勤集团由30名正式员工组成,代表学校对学校招标引进的社会企业,进行宏观管理,行使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服务等职能。集团以效益作为分配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效益工资”的新工资模式。
5.主体乙方模式。大连民族学院后勤生活服务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三年九月,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