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_王彭.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1 1 2 1
王 彭 葛国宏 严建雯 杜 雪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
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
(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 。结论:
热情维度上,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刻板印象,并表现出独生与性别的“内-外群体效应”,刻板印象与“内-外群体
效应”具有极大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独生子女 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效应
1.问题的提出 1)您认为男性独生子女…?
· ··
我国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由过去少见
[1]
的群体很快成为目前在青少年阶段人群中的主体群体 。当今中国,家
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后,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数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独生子女作为
一个群体却一度不为社会大众所认可。随着社会上关于独生子女的负 以此类推,该问卷共有以下四大模块:男性独生子女,女性独生子
面新闻频繁曝光,更是让独生子女群体以消极形象示人。最初独生子女 女,男性非独生子女,女性非独生子女,每各模块有12个项目。为明确
是一种纯中性的人口学术语,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术语在社会 被评对象,研究者在关键字词上加大加黑加点;为避免被试以固定模式
心理中历经无数次的顺应与同化,已经演变成一种带晕轮效应的社会 评分,研究者在贬义、褒义方向上(从褒义—→贬义、从贬义—→褒义)
[2]
印象 ,姑且称之为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当前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多集中 与模块内项目间均做了随机化处理。
于个性、人格等问题上,忽视了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际内部情况 2.3实验设计
的研究。所以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研究则丰富了独生子女研究的范 本实验采用2(性别:男,女)×2(独生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围,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 4(评价组合:男性独生,女性独生,男性非独生,女性非独生)的混合实
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验设计。其中评价者基本信息———“性别”与“独生性”为组间变量;被评
[3]
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讲, 条目基本信息———“评价组合”为组内变量;因变量指标为语义测量问
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 卷上能力维度与热情维度上的得分。
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刻板印象作为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 2.4实验程序
[4,5,16]
一,理论成果丰富 。而国内外刻板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三个方面, 首先,编制问卷初稿后邀请心理学教授对问卷进行评价,并做出修
即性别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与地域刻板印象,鲜有独生子女刻板印 改;然后,对心理学研究生进行小范围试测,收集反馈问题,再次修改。
象的研究。基于此,有必要运用刻板印象领域中丰富的理论成果开展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