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_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14分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在有的平板上可能出现几百个菌落,那是由于突变发生得较早,同时也说明某一性状的突变与环境因素不相对应。此试验亦用于证明抗药性突变的出现与接触药物无关。? * * *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 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医用抗生素的要求 差异毒力、生物活性强、选择作用性: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β- 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化学特征] 具有一个β-内酰胺环 抗生素的分类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 [化学特征] 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抗生素的分类 链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阿维菌素等。 [化学特征] 具有一个由不少于12个碳原子并由内脂基团环化的大环。 红霉素 氯霉素:由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 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 敏感菌有肠杆菌科细菌及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李斯特氏菌等。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也对本品敏感。 因对造血系统有严重不良反应,需慎重使用。 喹诺酮类:人工化学合成的杀菌剂 又称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博来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 影响细胞膜功能 抑制核酸合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 一、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1)环丝氨酸:抑制N-乙酰胞壁酸形成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抑制肽聚糖合成的转肽反应,使邻近的聚糖链不能交联。 3)万古霉素和杆菌肽:影响肽聚糖合成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菌药物有: 1)多粘菌素:“脂-水双亲”,解聚细胞膜结构 2)两性霉素B:结合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 3)短杆菌肽:形成孔道 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 1)影响氨酰-tRNA合成:莫匹罗星 2)影响核糖体功能: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四、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有: 1)博来霉素:断裂DNA 2)利福霉素:抑制转录延伸 3)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 4)新生霉素:DNA回旋酶抑制剂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 概念: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具有的抵抗性 耐药程度的衡量指标:MIC 一、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天然耐药 获得性耐药:接触抗菌药物后耐药 结果:消失、或成为固有耐药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 交叉耐药性(cross drug resistance)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基因突变可产生耐药但几率低,单一耐药为主 质粒:①R质粒普遍存在②多重耐药常见③耐药性可传递④耐药菌株可因R质粒丢失而恢复成敏感菌株 转座子:易造成多重耐药 三、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性机制 (1)自发突变+药物选择: (2)耐药性基因的传递: 接合、转导、转化、转座、整合子捕获 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1)钝化酶或灭活酶的产生 β-lactamase ,氨基苷类钝化酶, ?-内酰胺酶: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打开β-内酰胺环而使该抗生素失去作用 (2)药物作用的靶位点发生改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能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 rRNA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若23S rRNA去甲基化,则可导致无法结合形成耐药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 如:生物被膜的形成,药物外排机制 细菌的生物膜(biofilm, BF) 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 S. epidermidis biofilm colonized on surface of venous duct 药物外排机制 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药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 四、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加强耐药机制的研究 合理使用抗生素 研制不受耐药机制作用的新药 抗菌药物的“轮休” R质粒消除剂的研究 * * * * 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为了证实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提供了直接证据。他们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