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加工工艺技术论文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种子加工工艺技术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学生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 学生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郑波 完 成 时 间 2013/5/19 2013年 5月 19日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摘要
枝角类通称水蚤,俗称红虫,属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体长0.2~1mm,它们大多生活在淡水水体,仅少数为海洋生活.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淡水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调节控制轮虫、原生动物、藻类等的发生和发展,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此外,由于枝角类适应性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营养价值高,干重粗蛋白含量达55%左右,特别是它的休眠卵能长期保存,需要时可随时孵化获得幼体,因此,是乌仔及夏花鱼苗适合、易得的好饵料。但由于条件和种源的限制、天然枝角类资源不能满足育苗、育种生产的需要。因此,人工培养枝角类是解决乌仔、夏花鱼苗定塘开口饵料的重要途径,并能有效地提高池塘育种的规格、产量和效益。本文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枝角类的培养技术。
关键字
枝角类 培养技术 精养
正文
一 、枝角类种的来源
枝角类种的来源
(1)在清晨或黄昏或晚上用灯光诱捕,用100~150目浮游生物网采集。
(2)用吸管吸出枝角类放于凹玻片上显微镜观察后,分离出适宜的培养种类。
2.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
休眠卵放于卵化容器中,提供最适宜的水温、盐度并在饵料(加~入单胞藻)充足的条件下,休眠卵在3~5天内开始孵化,在三周内几乎全部孵化,.
二、池塘中枝角类的生存条件和繁殖
在池塘的底泥层中,广泛分布着丰富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休眠卵。只要环境条件适合:水温10~40℃ ,pH 值4.5~ 11.5,溶氧 0.3mg/L,其休眠卵就可以萌发、繁殖。但一般池水中的枝角类种群数量却不大,需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才可形成优势种群并大量繁殖。
枝角类生殖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方式,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以孤雌生殖为主,所产出的卵不须受精就能产出新的一代,此种卵称为夏卵。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繁殖力的重要因素。枝角类在3-5℃ 的水温下不产卵,当水温升到6~10℃ 又重新产卵,而继续上升到30℃ ,又停止产卵。水温在15-25℃ 之间,繁殖量最大。试验表明,枝角类繁殖力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蜕皮频率愈高。枝角类的寿命和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温度高寿命短,温度低寿命长。一般来说,在温度15~25℃ 情况下,枝角类从孵化至性成熟需3~4d。池塘水中大量藻类的存生为枝角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三、强化培养枝角类的途径和方法
1、池塘的选择大小新旧池塘都可以利用,以0.13~0.33hm 、池底有0.1~0.2m 深的淤泥为最好。
2 . 生石灰清塘先将池水抽干,再注入0.2m深的水,把块状生石灰加水溶成糊状,趁热随即全池均匀泼洒。通过生石灰清塘,一方面可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并能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元素使水变肥,促使休眠卵的萌发、繁殖和生长;另一方面能消灭轮虫和枝角类的敌害生物,为枝角类的生活和繁殖创
造有利条件。
3 . 施肥在清塘后3~5d,使水深增加到0.5- 0.7m,一次性施有机肥 鸡、猪发酵粪肥 3 000~ 3 750kg/hm2。施足底肥对池塘底泥中的休眠卵是一个良性刺激,又为刚孵化的小枝角类提供浮游植物量,使之迅速繁殖和生长。
4. 枝角类的强化增殖池塘施肥后,在3~5d内,经观察,池水中仍很少有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出现,则表明池塘底泥中缺乏枝角类的休眠卵。为满足乌仔鱼苗提早定塘后的食用,应采取补救措施。即从枝角类的池塘、沟渠捞取枝角类入池。根据池塘大小适量增殖放养,引种强化加快池塘枝角类的繁殖,经过外引内繁,3~5d后枝角类就能大量出现,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期。
5 . 枝角类繁殖和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水温、水质、溶氧是影响池塘中枝角类高峰期出现时间的重要环境条件。当生态条件适宜时,繁殖速度相当快。我们的经验是枝角类的最适水温为15- 25℃ ,溶氧量3~10mg/L,pH值5~9。
在人工控制下,提高水温,一般采取降低水位,浅水晒水,这项措施特别适用于水温低的早春和春季;枝角类在偏碱性水域中易萌发和繁殖,生石灰可提升水质的酸碱度,提高pH值;注入新水可有效地延续枝角类的高峰期。
四、小型培养
一般可用养鱼盆、花盆及玻璃缸等作为培养器具。如用直径85cm的养鱼盆,先在盆底铺厚约6~7cm的肥土,注入自来水约八成满,再把培养盆放在温度适宜又有光照的地方,使菌、藻类大量滋生繁殖,然后引入枝角类2~3克作种源。经数日即可繁殖后代,其产量视水温和营养条件而有高、有低。当水温为16~19℃时,经5~6天即可捞取枝角类10~15克;当水温低于15℃时,繁殖极少。培养过程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