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士杰-卓越执行力-中华讲师网.ppt

发布:2016-05-17约2.93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简为繁只要勤下苦功,是人的本性,所以容易。但“日损”(化繁为简)过程违反人的本性,需要足够眼界和宽大胸襟,需要大智慧并在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才可做到。 取得大成就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修身修到一定境界。修身不到,化繁为简难以达到。 大道至简----伟人均是伟大的简化者, 其简化的天赋把他们与常人区别开来。 化繁为简才是王道 变易——变化的易理 简易——简单的易理 不易——不变的易理 怎样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会科学提出问题 二、掌握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形成正确世界观与思维路径 思维能力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世界观是思维能力的基础。 世界观就是: 如何看待和把握自己以外的整个存在 如何看待和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系 如何看待和把握自己影响外部世界的路径 一、形成正确世界观与思维路径 思考问题时,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嘉素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立,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 好的预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坏的预感特征正相反。? 二、掌握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感从那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有时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预感可走多远,到那里去,难以预先知道,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 得到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支持而放弃。?同样不要因为强调预感重要,就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逻辑用以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可将预感抹煞。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出现预感后,怎样选择方向时逻辑就画上界线,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矛盾丛生,但只有通过逻辑才能有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抹煞,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逻辑可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 认为不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错误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些人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的就是想象力。? 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强行主张“演绎法”或“归纳法”的,不宜尽听。 苹果掉到牛顿头上,悟出万有引力理论。有谁敢研究牛顿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其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诺奖获得者海耶克及舒尔兹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可见思想见解首要,逻辑次之。? 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同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分析。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 茅塞是可以顿开的。茅塞是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每个人都常有。浅而重要的发现,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但若将思想角度稍转变,可能令茅塞顿开。原因不是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原来用的角度难以看到浅的一面。?  例如:一生产工厂对邻近物业造成污染而有所损害。历来经济学家都建议政府压制工厂生产,从而减少邻近物业的损失。高斯将角度倒转:“压制工厂生产,就等于邻近业主对工厂有所损害,究竟被压制的应是那一方?”高斯定律由此而出。? 思考问题的技巧 第一、思考问题要从多角度推想 提出好问题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好的问题已决定一次思维能力锻炼已成功一半。 好问题就是关于事物本质的问题。对事物的本质趋势的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蠢问题就是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而且不重要。 三、学会科学提出问题  问题要一针见血。我经常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我一改,就直达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有时无需回答,答案已浮现出来!?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发问,务求达重点所在。 问题要问得浅。从来没有浅问题。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 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太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甚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人类就像是一条历史长河中的鱼,只有某几条鱼跳出河面,看到世界的法则,但是却无法改变,当那几条鱼中有跳上岸并进化了,改变河道流向,那样才能改变法则。” 通过学习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体系,就能够尝试着找寻、掌握并运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