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中选出10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即51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51例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治疗宫外孕可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氨喋呤;宫外孕;米非司酮
宫外孕又称为异位妊娠,指受精卵在自宫腔外着床发育的过程,若处理不当,妊娠包块破裂后会引起剧烈腹痛、阴道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由于多数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且难以接受手术治疗,保守药物治疗成为目前最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甲氨蝶呤是治疗宫外孕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已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但甲氨蝶呤的毒副作用依然难以避免,如口腔溃疡、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1]。本研究将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运用,旨在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宫外孕患者中选出102例作为观察对象,结合孕酮测定、超声检查、血β-HCG检查后确诊,其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57例,年龄24.5~36.7岁,平均年龄(30.6±3.6)岁;孕龄34~55 d,平均(44.5±3.4)d。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衡性较高(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无内出血、输卵管未破裂、血β-HCG2500mIU/ml、妊娠包块直径≤5 cm。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心肺肝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凝血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取50 mg甲氨蝶呤,给药方式:肌注,每隔1 d注射1次,在治疗的第2 d给予四氢叶酸治疗,治疗的第3、5 d检查血β-HCG浓度,若第5 d的血β-HCG高于第4 d,则再注射1次。
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100 mg米非司酮,2次/d,连续治疗3 d。
1.3评价标准 治疗后测定患者血β-HCG水平,并根据此水平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治愈:治疗2~6 w,经过2次复查,患者血β-HCG水平50 IU/L,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无效:治疗期间,患者宫外孕破裂,转为手术治疗。详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此研究所得各数据处理分析方式为SPSS13.0软件,?字2为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t为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x±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中,共治愈28例,占54.90%,有效17例,占33.33%,无效6例,占11.76%,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45/51);对照组中,共治愈23例,占45.10%,有效15例,占29.41%,无效13例,占25.49%,对照组总有效率74.51%(38/51),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与对照组(?字2=6.2190,P=0.0126),组间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为发生骨髓抑制,3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共有5例患者治疗后有不良反应发生,占9.80%,对照组中,1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胃肠道反应的3例,共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11.76%,经对比发现,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宫外孕受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炎症影响,使输卵管管腔通畅不佳,从而阻碍受精卵正常运行,使其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最终导致输卵管破裂,出现妊娠流产。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出血,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女性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加,宫外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成为妇产科的常见急腹症。有关研究证实,在输卵管破裂前给予保守治疗,能避免损伤患者生殖器官,最大可能的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改善其生活治疗,但保守治疗仅限于包块5 cm的患者,且输卵管未破裂、未发生流产的患者[2]。
甲氨蝶呤是治疗宫外孕的常用药物,能竞争性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碍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使脱氧鸟苷酸无法转变为脱氧嘧啶核苷酸,从而达到阻碍DNA合成,破坏绒毛结构,最终导致胚胎脱落,该药物肌注后在30 min~60 min血药浓度达到最高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