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2014924695326265.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
摘要: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业成绩。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其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考核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并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予以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考核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形成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使用比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不能有效地根据高职教育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适宜选择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类型、方式与方法,合理确定其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分数构成比重,造成其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二是考核标准制定模糊,考核内容选择片面,考核过程实施随意,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有关问题的探讨,明确认识,对于矫正考核中的偏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意义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
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形成性考核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上的优缺点,以长善救失,培养精确细致、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
其二,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形成性考核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形成性考核也是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其考核结果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之一。
其三,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考核的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避免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不当。
二、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较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作业,根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评定其成绩。一门课程的记分作业一般应为4-8次。
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
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是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命题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答题质
量,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方法很多,有笔试、口试、答辩、实操、项目制作等,须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确定。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次数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
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综合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其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侧重于对学生应用、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的测试。一门课程的大作业一般为1—3次。
实践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实践性教学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规定的实践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实践性作业主要有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形式。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考核。
三、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若干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以何种方式相关联,即排列和组合,也就是说,结构是整体的内部架构。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即指构成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比例关系。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必须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涵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特点进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