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8章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地技术经济分析.ppt

发布:2018-09-04约1.59万字共1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章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强调技术进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领域内技术创新的内容。技术改造必须体现技术进步,必须有新的技术因素加入生产过程。 新项目的基本建设也强调技术进步,但它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自身比较,一般不属技术改造的范畴。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两者有重复的内容,例如设备更新的方式之一—现代化改装也属技术改造。但如果设备更新仅是原水平的重复,则不属于技术改造。 生产维修与技术改造两者之间也有交叉但又不相同。例如,如果大修理仅是恢复设备原来的技术性能和技术水平,不是技术改造。但若有新的技术因素加入,能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则应视为技术改造。 强调以现有企业或生产过程为对象进行更新改造 技术改造是以现有企业或现有的生产过程、设备为对象,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效益、扩大再生产,不涉及新建项目,通常 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增加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因而,土建 工程量较少,安装工程量也较少。这是与基本建设的重要区别。 不仅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综合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 生产效率。技术改造也应和治理“三废”相结合,积极开展综合利用。而社会 综合经济效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效益,这种 效益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很难直接计量,其投资难以收回。 另一方面是指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可能要增加额外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强调持续的、系统的技术改造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技术改造的内容和要求不同,这是由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决定的。只要有新的科 学技术出现,企业就应该为应用这些技术而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 (1)按技术改造的程度划分: 全面的技术改造; 专业的技术改造; 局部的技术改造。 (2)按技术改造的目的划分: 以增加产品品种、产品更新换代为目的的技术改造; 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改造; 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增加产量的技术改造; 控制和治理“三废”的技术改造。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始终围绕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基本目标。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涉及各方面的因素,但综合起来,应注意遵循适应、适时、适度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基本原则: (一)选择先进、适宜的技术; (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技术改造; (三)量力而行,有计划地适度进行技术改造。 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选择之后,需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改造项目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与原有的生产和技术有种种的联系。例如如何合理地计算技术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涉及合理分摊费用等问题。 (一)全面性原则 (1)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应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方面。虽然 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评价的重点,但如技术改造的实施,涉及 到社会问题时,例如三废的治理、替代进口产品或扩大出口创汇等,该项技 术改造的社会效益评价就显得很重要。 (2)当技术改造项目涉及外贸、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等因素明显不合理 时,要着重进行国民经济评价,以求客观、科学地评价技术改造的效果。 (3)对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应进行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评价,其中包括 可用货币值表示的效益以及不能用货币值表示的效益等。 技术改造的基本目的是全面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 益,因而,其经济效益的评价应采用一套综合的指 标体系,即基本指标体系和辅助指标体系。 (一)设备更新的概念: 设备更新—是指对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用 新的、比较先进的设备进行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进 行改造。 通常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使其技术经济 性能相应地降低,设备逐渐陈旧,称之为设备的磨损。实际 上,即使是闲置未用的设备,也往往会因锈蚀,老化而变得 陈旧或发生磨损。要使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研究和 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才能适当地对设备进行价值和性能的 补偿,正确地制定更新决策,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 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 设备的经济寿命是继续使用到已不再经济的年限,也就是应予以更新的年限。设备更新有大修、现代化改装和更换三种方式,对于某一设备用什么方式更新,在什么时间更新最适宜等问题,都必须以设备的经济寿命为基本依据,作出适时更新的决策。 根据经济寿命的概念可知,经济寿命是从经济的角度考察设备使用的合理时间界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