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第二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却乏使钙磷代谢紊乱。
一、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母乳中含有的维生素D较少
2.日光照射不足(题干里出如现在冬季,就说明这个问题)
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4.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
5.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统称为活动期。
1.初期(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季节无关)出现枕秃(烦躁及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
2.活动期(激期)这一期的主表现为骨骼改变。
1岁以前出现:
(1)最典型的为颅骨软化 出现最早多,见于3-6个月婴儿(就像乒乓球,很软。出现这个就是激期)
(2)方颅 方脑袋 由于骨样组织增生所致 多见于7-8个月以上小儿
(3)手、足镯:出现在方颅之后,6个月以上的小儿
1岁以后出现:
(4)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正常前囟闭合1-1.5岁
(5)出牙延迟
(6)胸廓畸形多发生于l岁左右小儿,表现为肋骨串珠、肋膈沟(赫氏沟)、鸡胸或漏斗胸。
(7)下肢畸形:见于l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如“o”形腿或“X”形腿
(8)血生化和X线表现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0H)D3(正常l0~80u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u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记住这两个指标。
四、治疗和预防
1.预防
(1)胎儿期 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食物
(2)新生儿期 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IU/日,一直到2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800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
2.治疗 维生素D制剂 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D 0.2~0.4万IU,连服2~4周后改为预防量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离子降低反致,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三大临床表现)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的。引起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的原因如下:
1.甲状旁腺反应迟钝 是主要因素。甲状旁腺的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
2.PH值 PH值高时钙离子降低。酸中毒时,血钙虽低,但离子钙不低,但酸中毒补纠正后,离子钙就会降低,引起抽搐。
二、临床表现
(一)典型发作 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1.惊厥 儿科里只有两个病引起惊厥,一个是高热惊厥,一个是本病引起的惊厥,所以题干里有惊厥而无发热,就要想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2.手足搐搦 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3.喉痉挛 严重时可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二)隐匿型 血清钙多在1.75mmol/l-1.88mmol/l
1.面神经征(Chvostek sigh)
2.腓反射
3.陶瑟征(Trousseau征)
记住“陶腓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出现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1)
四、治疗
应立即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补充钙剂,惊厥反复发作的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直至惊厥停止。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 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或畸形
二、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也是典型的表现,继之是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
皮下脂肪减少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时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分度
I度(轻)
II度(中)
III度(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0%
25%-40%
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
0.8-0.4cm
0.4cm以下
消失
肤张力
基本正常
弹性差、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精神状态
稍不活泼
萎靡或烦躁不安
呆滞,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三、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