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推荐.ppt

发布:2018-05-22约2.84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 SSI的基本概念 SSI的基本介绍 SSI的预防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李光辉)》 什么是SSI?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的基本介绍 SSI中2/3为切口感染,1/3为器官或腔隙感染 外科医院感染死亡病例,77%与SSI有关,其中93%为严重器官或腔隙感染 12%-84%的SSI于患者出院后发现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SSI的分类 Skin Hypodermis Deep soft tissues (fascias and muscle) Organ/space Superficial incisional wound Deep incisional wound Organ/space 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器官/腔隙的SSI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①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②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 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造成SSI的危险因素 病人方面 --年龄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健康状况等 造成SSI的危险因素 手术方面 --术前住院时间 --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手术室环境 --手术器械的灭菌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 --手术持续的时间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手术时间是SSI重要的危险因素 国内37242例住院手术病人的SSI危险因素分析 严金燕, 等. 临床军医杂志, 2002,30(4):39-41. 手术时间越长感染SSI比例越高 合理使用相关器械可以大大减少手术时间 -吴睿, 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4(4):329-30. SSI的结果 SSI会直接导致 --更长的住院时间 --更高的治疗费用 --病人的满意度下降 SSI感染预防要点 SSI感染预防要点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备皮。如果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