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21全球性大气环流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公开课件(设计).ppt

发布:2019-11-01约2.1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球性大气环流) 制作人: 2014年10月 §2.2.1 气压带和风带 之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1、根本原因: 2、形成过程 3、在地表的表现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0? 30?N 60?N 90?N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思考:课本P33的活动题第(2)问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被迫下沉 西南风 西风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2 4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7 6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1 3 5 8 9 10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极锋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带 带 带 带 带 带 小结: 三圈环流: 1、名称 2、近地面的表现: 0°- 30° 30°- 60° 60°- 90°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7个气压带: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 0° 30° 30° 60° 6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七压六风,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间。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带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带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上升 上升 下沉 下沉 湿热 干热 温湿 干冷 干燥 温湿 干冷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温湿 干冷 干燥 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气压带主要考虑的是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如上升则易成云致雨,湿润,下沉则干燥少雨。风带则主要从其风向方面考虑,如由低纬吹向高纬则湿润,反之则干燥。 带 带 带 带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回归运动) 2、规律: ①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 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 北 南 南 北 ②移动幅度大约   左右 (3)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23°26′N 23°26′S 66°34′N 66°34′S 0° 5~10°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B、地形的障碍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AC 2、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 A、 B、 C、 D、 B 3.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A 台风 B 大气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 (B) 4.关于高纬环流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极地附近有上升气流 B 60°纬度附近有 下沉气流 C 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D 高空中形成极地东风带 (C) 5.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 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四个偏东风带 C 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对称分布 D 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B)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 指南北两极 B 南北纬3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C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 ABC 1. 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2. 写出a,b,c所代表的风带; 3. E,F,D所代表的气压带。 A B C C D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