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异同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 □决定课程的性质和方向。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概括性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行为目标之父:泰勒 ◇ 目标模式:以预先确定的精确、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来预测学生的变化和评价课程的成败。 ◇ 过程模式:“生成性”目标取向,不以事先规定好的结果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操作性差) ◇ 对比 哪种模式好 ◇一种课程模式是否实际的产生理想的效果,不仅仅在意去理念本身有多先进,更重要的是符合教育的实际,要具备实施的可能性。 ◇三类课程目标: 行为目标(基本知识) 生成性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现性目标(创造精神) ◇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需要使用不用的目标。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课程目标是不可缺少的。 判断:过程模式没有目标。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兴趣和学习互为因果。 任何课程模式都是有目标的,只不过是目标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与在教育过程之前规定的明确细致的目标相比,过程模式的目标由于是生成式的,则更多的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各阶段的方向或教育情境的产物。 重新思考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期应该为未来打什么基础 ◇行为习惯 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哪里着手 ◇在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时,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②现实与将来的关系 ③遵循规则与自由创新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 ◇本园孩子的发展现状 ◇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步一步给予引导和指导,随着他们的发展水平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活动等等。 现实与将来 ◇从现实出发,兼顾未来。 ◇快乐的童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循规则与自由创新 ◇既有规则、规范要求,又给予自愿、自立机会。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 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 —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 主体性缺失 ◇知识技能掌握好,学习能力很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社会适应性较差 主体性发展课程构想 ◇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的活动理论 ◇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目标 : 自信、自主 关心、合作 探索、创造 幼儿课程模式的转变 ◇创造型而不是传递型 ◇个性化而不是整齐划一 ◇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