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港口中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门市港口中学
初中教学水平评估报告
2009年6月3日
受江门市教育局、江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江门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组8人于2009年6月1日至3日对江门市港口中学进行了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组根据《江门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开展评估工作,听取了李国锐校长所做的学校自评报告和蓬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新国同志代表办学单位所做的推荐意见,查阅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有关档案资料,进行了教师、学生问卷调查,召开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座谈会,听了28节课,察看了第二课堂活动,对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专访。对照江门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组全面考察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形成对江门市港口中学教学水平评估的初步意见如下:
一、基本评价
港口中学是江门市蓬江区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创办于1988年,1999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现有25个班,学生1255人,专任教师74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52人。校园布局合理,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校园人文气氛浓厚。
学校历经艰辛努力自我发展,实现了从借校上课到新建校园、从“一楼学校”到现规模扩建、从市一级学校到省一级学校三大跨越。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崇德、尚能、恒信、笃行”的校训,秉承“以人为本,培养特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情感育人,科研促教,特色创优”的办学思路,形成“育人情感化,校园数字化,健身群体化”的办学特色,实现了从城郊学校向都市学校再到现代化、信息化学校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育手段,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评为“ 广东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首批“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示范学校”、第三批“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广东省“绿色学校”、首批广东省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建特色校园
1、更新理念,人本管理。
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树立“以生为本,培养特长,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力创教学特色”为指导思想,通过两“提高”、两“狠抓”、“凝心”工程等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行为。学校还充分利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舞蹈比赛、合唱比赛以及社区、社会团体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使教与学和谐发展,形成了“团结、勤奋、文明、创新”的校风。
2、健全制度,共谋发展。
学校重视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管理,制定了《港口中学课程改革方案》、《港口中学教职工工作岗位责任制》、《港口中学年度考核评价制度》、《港口中学教师绩效奖励方案》、《港口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港口中学课堂评价指标》、《港口中学考试制度》、《港口中学学籍管理制度》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证课程的落实。学校还采用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辅导、教研等环节进行量化考核,以打造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使学校、教师、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3、挖掘资源,彰显特色。
学校在按《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树立开放、融合、发展的课程观,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课程目标。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当地资源先后开发了《寻找侨乡的名人》、《校园网球》等校本教材。同时还积极推进校本教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被评为“广东省首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示范学校”。2006年学校在江门市“初中教育质量年”工作例会上作了题为“巧借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全过程”的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省、市、区、校多个课题的研究,全面推动整体发展,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不断强化教学保障,设备设施达到先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教师能力提高。
一是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学习活动,形成“为人师表,爱生爱岗,乐教善教,无私奉献”的良好风范。二是完善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实施 “名师工程”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师徒结对、新老挂钩”等形式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合格,五年成为骨干,八年能当学科带头人”。三是开展“互听、互评、互学、互促”和“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加强与校外交流,加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是狠抓课题研究,积极实施科研强校。
2、完善学校设备设施,改善办学环境条件。
近年来,学校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累计投入1000 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征地9亩兴建一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