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doc

发布:2017-01-13约3.66万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3 皮 肤 性 病 学 前 言 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其相关病的学科,是临床学科的一个分科,与内科有密切联系。治疗上除内服药尚有各种外用疗法。皮肤性病学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和性病。通过总论对皮肤结构、功能、症状、诊断、常用实验诊断技术、皮肤病内外用药等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各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皮肤临床表现直观性强的特点,应用多媒体,通过二十多学时的课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总学时26学时,大课18学时,见习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 总 论 第二,三章 皮肤的结构、功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皮肤和附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 3、熟悉影响皮肤功能的各种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皮肤结构 1、概述 皮肤组成及其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皮肤的厚度、面积、外观、纹理形成及意义。 2、表皮 二类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角质形成细胞 a.来源、基底层——角质层各层的细胞形态、演变与功能 b.桥粒、半桥粒、张力微丝、角质小体、被膜颗粒的作用 c.角质蛋白形成、性质、功能及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 a.黑素细胞形态分布、黑素小体作用。 b.郎格汉斯细胞形态、分布于免疫关系。 c.Merkel细胞形态、分布、作用。 3、基底膜带的组成与作用 4、真皮 分层、组成(纤维、基底、细胞)、性质与作用 5、皮下组织的结构与作用 6、皮肤附属器 (1)毛发的结构、生长周期与内分泌关系。 (2)皮脂腺的形态分布,皮脂形成、排泄及与内分泌关系。 (3)大、小汗腺的形态、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甲的结构、生长速度。 7、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神经分布情况。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1、防护作用 对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的防护及防止体液过渡丢失作用。 2、吸收作用 (1)皮肤吸收物质的途径。 (2)影响皮肤吸收因素。 3、感觉作用 (1)感觉的种类与传导。 (2)瘙痒的定义,可能机制与有关因素。 4、分泌和排泄作用 汗腺分泌的作用与影响因素;皮脂腺分泌、排泄与调控。 5、体温调节作用 主要方式与调控 6、代谢作用 (1)皮肤含糖量与血糖关系;粘多糖代谢的影响因素。 (2)蛋白质代谢:分类与分布。 (3)脂类代谢:种类和功能。 (4)水和电解质代谢:含量与全身关系。 (5)黑素代谢:黑素小体形成、分布、降解与肤色关系。 7、皮肤免疫作用 皮肤免疫系统的含义。 (1)皮肤免疫系统细胞成分 a.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其表达。 b.淋巴细胞:分布、种类、作用。 c.郎格汉斯细胞:分泌因子、作用、功能。 d.内皮细胞:作用。 e.肥大细胞:分布、作用。 f.巨噬细胞:位置、作用。 g.真皮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关系、作用。 (2)皮肤免疫系统分子 a.细胞因子:种类、作用。 b.免疫球蛋白:作用。 c.补体:作用。 d.神经肽:作用。 总结皮肤免疫系统防御、监视、自稳功能。 四、教学方法 大课讲解,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皮肤自觉症状、病史书写。 2、掌握各种皮肤损害的特征,原发疹的诊断意义。 3、掌握皮肤病的诊断、步骤、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皮肤性病的症状 1、自觉症状:各种自觉症状与影响因素。 2、皮肤损害:定义、重要性。 (1)原发性损害:含义;斑、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脓疱,囊肿。 (2)继发性损害:含义;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抓痕,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二)皮肤性病的诊断 1、病史:采集病史注意点。 2、体格检查:注意光线与室温,局部与全面检查。 (1)视诊 a.性质:原发疹或继发疹,单一或多种损害。 b.部位分布:暴露或覆盖部,局限性或全身性,对称性否,伸侧或屈侧、间擦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