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法对提高苗木抗旱性的效果比较试验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施肥方法对提高苗木抗旱性的效果比较试验设计
试验说明
本次试验采用一年生的赤桉、新合欢、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绢毛相思六个干热河谷常用的造林树种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运用三种不同的施肥方法:平均施肥、直线施肥和指数施肥,并设对照()不施肥,旨在研究何种施肥方法对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具有最好效果,并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干热河谷苗木定向培育的施肥(营养)方法。目前,已确定施肥方法及时间如表。
次数 时间 平均施肥 直线施肥 指数施肥 对照
N P K N P K N P K 1 4月4日 30.4 30 10.8 10.13 10 3.6 4.9 4.83 1.74 0 2 4月18日 30.4 30 10.8 20.26 20 7.2 9.8 9.66 3.48 0 3 5月2日 30.4 30 10.8 30.39 30 10.8 19.6 19.32 6.96 0 4 5月16日 30.4 30 10.8 40.52 40 14.4 39.2 38.64 13.92 0 5 5月30日 30.4 30 10.8 50.65 50 18 78.4 77.28 27.84 0 合计 152 150 54 152 150 54 152 150 54 0
鉴于本次试验主要考察的是不同施肥方法对提高苗木抗旱性的影响,并不把不同树种作为考察因素,因此可视为单因素设计,即把施肥方法作为唯一的控制因素。在具体试验设计中,仅针对一个树种进行试验设计,其余五个树种均参照该树种的试验设计进行。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确度,使我们能够从试验中获得无偏的处理平均值以及对试验误差做出正确的估计,从而对试验处理效应进行比较,在实验设计中应遵循重复(Replication)、随即排列(Random permutations)和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个基本原则,故本次试验采用了能够兼顾以上原则的随机区组设计方法(Random complete block design),该方法在完全随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局部控制,即将试验场地或试验材料划分为若干个试验条件较为一致的区组(Block),再在一个区组中划分与处理数相同的若干试验小区,使一个区组内的非试验条件最大限度的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在试验中分范围分地段的把非处理因素对试验小区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
.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
区组及实验小区的划分
如前所述,在田间试验中,随着试验规模的加大,试验所需要的场地和试验材料也就随之增加,而试验场地和试验材料的异质性也会随之增大,这些差异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对试验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增大试验误差,降低试验的可靠性和精确度。控制的方法就是根据局部控制原则,即重复内具同质性,重复间具异质性的原则,将试验场地或试验材料按照差异性划分成与重复数相同的区组,每一区组安排一套处理,区组间的试验条件允许存在一定的差异,区组内的试验条件则力求一致,然后再将一个区组划分成与处理数相同的实验小区,每一处理在小区上的排列位置完全随机进行。
由于试验场地或试验材料之间的差异通过划分区组得到控制,使得同一区组内的各小区的试验条件趋于一致,这就增加了试验处理在同一区组内的可比性,而区组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从试验误差中分解出来,因而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增加了试验的可靠性。
区组的划分
本次试验在塑料大棚中进行,采用容器苗技术,所用育苗基质按照统一比例配置,在试验环境和土壤条件上已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一致性,因此,最大的差异因素来源于试验材料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在划分区组时,选用试验材料苗木的苗高为划分依据,即保证区组内的苗木苗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致性,而在区组间,苗木苗高则允许有一定差异。
在统计分析中,为了减少随机因素的干扰,方差分析时误差项的自由度应不小于12,否则处理效应的值较小,难以检测出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因此,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其误差项的自由度 fe = (a ﹣ 1) (r ﹣ 1) ≧ 12,其中a为试验处理数,r为区组数,区组数r ≧ 12 / (a ﹣ 1) + 1。试验时应根据上式,计算出各处理所需设置的最少区组数或重复数。此外,表列出了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所需要的最少重复数,亦可以参考表来确定试验所需的区组数或重复数。
处理数 ( a ) 2 3 4 5 6 7 8 9 10 重复数 ( r ) 13 7 6 5 4 3 3 3 3 由此可知,因本次试验有平均施肥、直线施肥、指数施肥种施肥方法,并且把对照()不施肥也作为一个处理,所以共有个处理数,应设置或个区组(重复)数方能满足要求。
试验小区的划分及处理安排
试验小区的划分是将试验条件基本一质的区组,划分成与处理数相同各个小区,以此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