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黄山奇松教学计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抓住典型事物、抓住特点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1、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黄山,去感受它的奇特。
2、来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3、读。
师:读了课,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叫黄山奇松?
生:奇在哪儿?
生:有哪些奇松? [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二、?师:读了课,你想知道什么?奇在哪儿?
有哪些奇松?1、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从文中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因为它有“四绝”,哪“四绝”呢?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四绝”中的“绝”是什么意思?
生:绝妙,精妙,独一无二,天下仅有
师:“奇松”位于“四绝之首”,可见其独特美妙,达到了极致的程度。人们对它的感情如何呢?
生: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师:“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有感情,感情很专一,为什么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呢?
生:因为“山顶上,陡崖边…挺秀的身影。”、 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遒劲一起读。师:知道它的意思吗?(沉默)请你读——(生读)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有力量生:我觉得遒劲这个词,给人感觉就是很力量的意思。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师:据资料上说,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而它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师:?
生:姿态优美
师:具体是怎么样的?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如同”就是“好像”,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如果答不出)
师: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师:师:“乃至”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甚至为什么说是整个黄山的象征?类比:天安门——北京,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是的,这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像热情的主人向我们伸出欢迎的手臂,令我们印象深刻。看,玉屏楼的正对面也有一棵奇松,说话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陪客松)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充满生机,这让我们感到欣喜,也让我们感到自豪,师:是的,这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像热情的主人向我们伸出欢迎的手臂,令我们印象深刻。看,玉屏楼的正对面也有一棵奇松,说话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陪客松)
生: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师:你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高大挺拔
师:在这挺拔的陪客松下,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恋恋不舍地下山了。看,谁又在向我们挥手呢?生:送客松(板书)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师:它又给游人留下了什么印象?理解“枝干蟠曲”
生:姿态独特….
、 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
生:送客松——姿态独特……..。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玉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