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ppt

发布:2018-01-27约4.12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六章 特殊环境人群与特种作业 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第一节 高温环境人群 营养与膳食 高温环境的判断 自然热源:—>35℃温度的生活环境 人工热源:—>32℃温度的工作环境 综合判断:—>30℃温度和湿度>80% 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南北纬23.5°,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几乎所有的气候都具备. 1.热带地区:赤道到南、北纬23.5°以内的地区.特点:全年气温变化很小,四季不分明,只有干、旱季之分; 2.亚热带地区:南纬18-30°和北纬18-35°之间的地区.特点:全年气温变化较大,夏季持续时间较长,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属于此类型; 3.温带地区,特点是不冷不热、不湿不燥,四季较分明。 另外,也可将气候划分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多属于海洋性气候,越向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增强,海洋性气候减弱. 我国热区主要指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夏季气温高,热期长(4-10月),日辐射强,根据湿度大小,分为湿热气候和干热气候。 1.湿热气候: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各省地区,以海洋性气候为主。 2.干热气候:徐州、郑州、西安一线以南的湘、桂内陆、江淮流域、秦岭及其以南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而最典型的干热气候为沙漠气候,特点:干热、雨量很少或几乎无雨,日温差很大,如我国吐鲁番地区,具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高温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辐射散热、对流与传导、蒸发。如果外界温度持续增高,机体散热发生困难,机体热负荷超过机体调节适应的限度,即可发生中暑等热性疾病。 汗腺的分布:手掌部位2/3、其他部位1/3出汗量:1.5-4.5L/d 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能力,以保持体内温度的恒定和正常生理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温调节(2)水盐代谢(3)心血管系统调节(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调节(6)神经系统调节。 (二)水溶性维生素丢失 VC—丢失(10μg/ml), VB1—丢失(0.04mg/L), VB2.烟酸 等也大量丢失 (三)可溶性含氮物丢失 蛋白质:氮—汗中可溶性氮↑(0.2-0.7g/L),氨基酸—丢失(209-229mg/L) (四)消化液分泌?,消化功能? 皮肤血管扩张→腹腔内血管收缩→消化液分泌↓→胃液中盐酸↓.蛋白酶↓.肠淀粉酶↓.胆汁酸↓→消化功能↓ 高温→饮水中枢(+)→摄食中枢(-)→口渴.食欲↓ 高温→胃排空加速→食物消化不充分→消化不良 (五)能量代谢↑ 免疫系统: 初接触高温→短暂热应激→进入免疫抑制 长时间高温→免疫球蛋白(IgG. A.M)↓→抵抗力↓ 其他: 钾丢失→血钾↓.红细胞内钾↓→对热耐受力↓ 高温→体温↑→神经系统抑制→中暑 二、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1、水和无机盐的补充: 1)水: 中等劳动+中等气象:3-5L/d(10℃), 强劳动+气温或高辐射热:>5L/d(10℃) 补充原则:少量多次. 2)矿物质(食盐): 出汗2-3L/d:7-10g/d, 出汗3-5L/d:15g/d, 出汗>5L/d:20-25g/d 无机盐:食盐,钠、钾、钙、镁(盐饮料:0.1%-0.15%.15-20℃;钾-补充3-6mg/d;钙-补充600-800mg/d;镁-补充200-300mg/d;锌-≮15mg/d ;通过蔬菜水果补充) 2、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150-200mg/d 维生素B1:2.5-3.0mg/d 维生素B2:2.5-3.5mg/d 维生素A:1500μgRE/d 3、蛋白质和能量 能量:增加0.5% / 1℃(>30℃条件下) 蛋白质:占总能量12%,优质蛋白>1/2 脂肪:占总能量≯30%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 58% 高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 合理搭配,平衡膳食 补水、电解质、维生素:蔬菜、水果 科学补充营养制剂 第二节 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低温环境的判断: 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10℃温度生活和工作场所,如寒带\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冷库作业 综合判断:—纬度.海拔.湿度. 风速.个人防护 低温环境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1.消化系统: 低温→胃液↑.胃酸↑.胃排空↓.食欲↑ 2.循环系统: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心率↑ 冷刺激→儿茶酚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