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
北京怀柔医院 骨二科 1014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gt;0.01);术后1月、6月和12月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后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系统康复锻炼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系运动和康复医学领域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性疾病,若治疗不当易导致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失稳,甚至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发生[1],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活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作为目前改善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不稳的首选方法[2],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持续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术后不规范的功能锻炼将导致重建后的韧带被拉长或松弛甚至断裂,使韧带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3],而有效的系统康复训练可进一步巩固手术疗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效恢复。针对我院骨科2013年05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前交后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我们对照研究了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ACL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05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前交后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所有入选病例均知情同意,本人愿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7岁~67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 例,交通伤29例,运动伤34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32例,合并膝关节内内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结构联合损伤 48例;慢性损伤22 例,急性损伤58例;病程1-58.5天,平均(23+8.5天)。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手术方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疾病常规护理。术后保持术膝关节伸直位抬高30cm,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膝关节,采用自制冰袋持续冰敷患膝关节48-72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肢运动感觉功能、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以及创腔引流液量;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以及常规功能锻炼指导以及CPM持续被动运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锻炼指导。
(1)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舒缩肌肉、减轻肢体肿胀、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粘连和肌肉萎缩[4]。A 推髌骨:术后3天内给予上下左右4个方向推动髌骨,活动后立即冰敷10分钟;B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肌群收缩,髌骨向上提拉,为了使肌肉强壮,后期可在髌骨上10cm处加沙袋练习。C 腘绳肌等长收缩:足尖下压,足跟向下蹬,大腿稍稍抬起绷劲。D 直腿抬高:膝关节绷直,抬离床面10~15cm,主要强化膝关节稳定性。E 助动屈膝:双手握住膝上10cm处,向上缓慢抬起,足跟沿床缓慢向后滑动,角度从15deg;到90deg;逐渐递增。
(2)术后2~4周,在继续加强肌力训练的同时,逐渐增加负重行走训练,强化患肢肌力及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术后2周拄拐,患腿足尖着地行走,健腿跟上;术后3周拄拐全脚掌着地行走,患腿向前迈出全脚掌着地,健腿跟上。
(3)术后4~6周,强化各种功能性训练以增强膝关节运动控制能力。A 行走步态练习,强化下肢肌力:加强步态训练,由双拐保护过渡到单拐保护下行走,至术后6周后脱拐正常行走。B 足尖抬起靠墙站立:身体靠墙站立,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足尖翘起。C 靠墙下蹲:身体靠墙,两腿与肩同宽,角度逐渐递增,缓慢向下滑动,小腿与墙保持平行。D 术后5周上下楼梯练习:上台阶时健腿先上,足底登稳,膝关节绷直后患腿迈上;下台阶时患腿先下,足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