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输注的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红细胞输注的临床分析
宋雪珍 孙凌云 任小宁(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165-02
红细胞输注(red cell transfusion)是现代成分输血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在输血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红细胞的使用率在95%以上。输注红细胞制剂主要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恢复和维持携氧能力,满足组织的供氧,维持机体供氧平衡[1]。
1红细胞输注的基本原则
1.1应结合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血红蛋白浓度及其代偿能力等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通常考虑下列因素:
1.1.1针对病因治疗:例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破坏增多,如各种原因所致的溶血等;失血,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
应找出贫血的病因,如果存在能有效纠正贫血的其他选择,则不应输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除非它们威胁到生命。红细胞输注是贫血患者的一种辅助性替代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用于改善贫血患者的组织供氧不足情况,不能作为根治贫血的手段或盲目用于提高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慢性失血性贫血,原则上不应采取输注红细胞的方法以纠正贫血,应积极查找病因和治疗原发病。
1.1.2临床症状:对于慢性贫血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乏力、气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仍有其指导价值;大脑组织供氧不足可能导致精神改变,但是往往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易忽视。
1.1.3血红蛋白浓度:多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当血红蛋白lt;100g/L时就输注红细胞,目前认为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研究发现,对急、慢性贫血患者,将血红蛋白浓度作为指导输血的惟一参数是无充分依据的。当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时,为保证组织供氧,机体会启动代偿机制,如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舒张等;临床医生可能会低估这种代偿机制的作用,导致红细胞的过多使用。与急性贫血相比,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的耐受能力更强,因为组织缺氧会导致2,3-DPG升高,促进氧解离曲线右移以利于氧向组织的释放。血红蛋白浓度在70~100g/L的许多患者常常不需要输血,但是对于大多数血红蛋白浓度lt;70g/L的患者则需要通过输注红细胞以改善症状。因此,血红蛋白浓度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是决定性指标。不同的患者对氧的需求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可能仅凭某项实验室检查(如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等)来精确地指导红细胞的临床应用。
因此,目前尚无完全可靠的参数指导红细胞输注,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创伤程度、外科手术过程、预计失血量及速度、贫血的原因及其严重程度、急缓、代偿的能力,充分考虑到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权衡利弊,而不是公式化地进行输血。另外,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红细胞制剂品种。
1.2在输血前,患者有权被告知输血的利弊,有权选择其他的输血方式如自体输血等,也有权拒绝输血。
1.3最近研究发现,对于冠脉旁路手术患者,将指导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阈值定为80g/L或90g/L是同样安全的,而对重症患者将血红蛋白定为70g/L比100g/L更安全且效果可能更好。因此,临床判断对决定输血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1.4在急性失血时,快速扩容应首选晶体液或胶体液,而不是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如丢失量gt;50%,普遍认为需立即输注红细胞,但同时需考虑代用品的合理使用以减少红细胞的用量。
2剂量
根据病情决定用量,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提高的血红蛋白水平也不同。原则上,无需提高至正常水平,以能改善和满足组织器官供氧即可。有人推荐儿童剂量为增加血红蛋白(xg/L)所需要的血量(ml)=0.6xtimes;体重(kg);另有人认为,婴儿每千克(kg)体重输红细胞10ml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30g/L。成年患者如无出血或溶血,2单位的红细胞制剂可升高血红蛋白10g/L。通常参考指标为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到80~100g/L。由于洗涤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红细胞,输注的剂量要比其他红细胞大一些。
3用法
通常情况下,红细胞的输注速度要慢,不宜太快。一般成年人,输注1单位红细胞制剂不应少于1h,或参考1~3ml/(kg?h)计算输注速度;对有心、肝、肾功能异常,年老体弱,新生儿及儿童患者,输注速度宜更慢,或参照不超过1ml/(kg?h)计算输注速度,其主要目的是预防输血引起循环负荷过重(circulatory overload)。
输注红细胞时,除必要时可以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外,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