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论文资料).doc

发布:2022-08-27约9.7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临床医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7600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2 1 血栓素/前列环素 2 2 内皮素 3 3 一氧化氮 4 4 血细胞流变性 5 文2:丹参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研究概况 7 1 丹参对IRI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7 2 丹参抑制IRI时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7 2.1 减少蛋白酶表达 7 2.2 阻断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8 2.2.1 死亡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8 2.2.2 第二信使钙诱导的凋亡 9 2.3 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10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论文资料) 文1: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血液流变学变化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改变,与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缺血再灌注(Ischimia-reperfusion,IR)时,缺血和再灌注早期都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而红细胞电泳、红细胞变形性则减慢或降低,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1]。微循环方面出现微血管痉挛,尤其是3、4级微动、静脉;毛细血管大量关闭;血流变缓,呈粒流,单根血管流量下降;管腔内红细胞(RBC)中度聚集,可见较多白色微血栓,同时出现白细胞(WBC)贴壁、翻滚、数量增多[2],这些变化均导致组织灌流进一步减少,缺氧和酸中毒逐渐严重,增加红细胞的刚性,促进血液黏滞度进一步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阻塞血流,微循环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如何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也就成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i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十几年来对丹参在IRI中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证实丹参可作用于以下环节改善IR时出现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1 血栓素/前列环素 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AA)代谢过程中的一对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TXA2主要在血小板内生成,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GI2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生成,拮抗TXA2的作用。两者的平衡维持血管处于正常的舒缩状态并保证血流畅通。由于TXA2 和 PGI2性质均不稳定,极易降解,所以目前国内外通过测定其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来间接反映TXA2/PGI2水平。 IR时儿茶酚胺应激性分泌增多,通过受体及环磷酸腺苷(cAMP)途径活化磷酸酶水解以及缺血时能量供应减少,脂肪再酰化障碍,造成自由脂肪酸特别是AA蓄积共同导致TXA2和PGI2生成增多。但由于缺血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又促使TXA2大量生成,因而IR时,TXA2/PGI2升高显著,TXA2/PGI2平衡失调,引起血管过度收缩,血小板聚集,阻塞血流,微循环障碍[3] 丹参应用于心、脑、肝、胃黏膜等IRI及心脏直视手术、冠心病后,可明显升高 6-keto-PGF1α,降低TXB2,恢复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具体机制可能是:①通过Ca2+拮抗作用抑制 Ca2+依赖性磷脂酶A2和血小板内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AA释放及血小板收缩和颗粒释放[4];②增加微循环灌注,提高血小板内2,3-二磷酸甘油酸水平,使血小板可塑性增加,破坏减少[5];③直接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合成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6];④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7];⑤降低RBC内Ca2+浓度,增强PGI2合成酶活性,使 PGI2合成释放增加[4];⑥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LSA-B作为色氨酸辅助因子促进细胞内PGI2合成[8] 2 内皮素 内皮素(ET)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久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它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并广泛分布于心、肺、肾、脑等非血管组织和体液中。它有四种异构肽:ET-1,ET-2,ET-3和血管活性小肠收缩肽,其中以ET-1作用最强。 ET-1在IR时异常升高,引起血管强烈收缩,WBC粘附聚集,是再灌注无复流的重要参与因素。丹参可在细胞和基因水平调控ET-1的合成与释放,消除ET-1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证据如下:①在缺血缺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