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国家并行—中国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docx
PAGE
社会与国家并行—中国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联考)《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2.(2024山东济南期末)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3.(2024广东佛山一模)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4.(2024辽宁辽阳二模)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各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5.(2024广东东莞模拟)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6.(2024江西高三联考)晚明时期的役银征收,江南地区“全自田粮起派,而但以丁助之”,江北地区“惟论丁起差,间有以田粮协带者”。造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
B.文化传统
C.田亩产量
D.政治制度
7.(2024广东东莞期末)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8.(2024广西高三联考)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A.鼓励文学创作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9.(2024安徽联考)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10.(2024山东济南期末)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11.(2024江西高三联考)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12.(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唐代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
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中央集权弱化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均田制被破坏
二、非选择题
13.(2024湖北十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为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