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讲义课件.ppt

发布:2018-12-16约5.78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联系 (1)资本积聚为资本集中创造条件 (2)资本集中也必然加速资本积聚 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劳动者失业或不适应变化的技术发展要求 (2)相对人口过剩 含义: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规律: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 十二、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相对人口过剩。即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 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甚至绝对的减少; 2、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这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 *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分割 资本积累 *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是不同的 两种流通公式: ● 商品流通公式: W ─ G ─ W (商品—货币—商品) (其目的是换回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 资本流通公式: G ─ W ─ G'(货币—商品—货币) (其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 G'=G+△G *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可见,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两种流通的根本区别:能否带来 △G *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需要的价值 特殊性: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生活资料种类、数量) 封建社会后期,资本原始积累 * 使用价值: a 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c 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等价交换,但是, 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转变为不平等的雇用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2、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会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使雇佣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例如:假定生产一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12元,劳动力 商品一天的价值是3元,制鞋工人一天劳动 5小时所创造的价 值也是3元,所生产的皮鞋是一双。这样: a 皮鞋的价值 = 12 + 3 = 15,按此出卖只是价值形成过程; b 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 10 小时,生产两双鞋,这样: 两双鞋的生产资料价值 = 12×2=24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3 总垫付=27 两双鞋总价值= 24+3×2=30,按价值出售,获得3元剩余价值 *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指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不变资本(c):是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 中价值量不变 可变资本(v):是表现为劳动力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价值量增大 ● 剩余价值率 m'= m / v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时间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 (1)是社会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通过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 (三)超额剩余价值:由于企业劳动生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