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环境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环境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大大地恶化了我国农村的金融环境。只有进行金融政策的重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充分利用民间的社会资本,并着力创设新型的农村集约化产业组织,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使农村的金融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金融环境 金融政策 民间金融 集约化经营
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环境
近年来金融环境恶化。我国农村的金融环境,尤其是融资环境,无论是与城市相比,还是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农民从生产到生活都普遍渴求外部资金的支持。其实,只要看一下现存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状况,以及它们所从事的业务就一目了然了。目前我国还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但是,除了农村信用社还从事部分农户的贷款之外,其他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不涉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然而,这些金融机构还以吸纳存款和保险业务的方式,将巨量的农村资金转投城市,使农村资金短缺的困境进一步恶化。
金融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村金融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分田到户极大地增加了金融服务对象的数目,同时又使得服务对象的规模大为缩小,而且资金的使用方向也是多样的。据人民银行山东日照市支行对日照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户资金需求5000元以上的占21.6%,5000元以下的占78.4%,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53.73%。这样的小额信贷,极大地增加了金融机构从事农贷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从事小额农贷只有微利甚至亏本。当国有银行着力进行商业化改造,并且日益注重利润与效益的时候,农行以及其他银行便纷纷裁撤县乡的网点,并大力削减甚至停止小额农贷业务。股份化改造后的农村信用社也在利益驱动下,将大量资金转贷城市,以提高收益,回避农贷的风险。
从现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看,小额农贷交易成本高的原因为:单笔贷款规模小,与贷款业务及其收息收本的高费用不匹配;农村普遍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即使有也难以变现;众多农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大,且难以促使他们守信等等。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在现有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格局下,却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克服这些困难。
民间金融的存在阻止了农村金融环境的加速恶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许多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民间金融特别活跃。正是这些活跃的民间金融改善了当地农村的金融环境,在推动当地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以快速发展和完善。其实,在正式金融机构大力裁减乡镇网点,大大地减少农业贷款之后,这些年来支持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当地民间金融的活跃,民间借贷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主要渠道。据人民银行吉林省公主岭市支行对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该市春备耕融资预计5亿元左右,其中公主岭农村合作银行贷款2.4亿,民间借贷约2亿,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贷款约6000万。
农村民间金融得以发展的原因
农村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运营成本低。农村一直存在着对资金的紧迫需求。在无法取得正规金融机构支持时,农户唯有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有一部分是亲朋间互助性的无息借贷,而相当多的是高息借款。较高的利率刺激并支撑着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繁衍。无论是个人还是某种机构从事农村民间借贷业务,其经营费用都很低。他们既不要富丽堂皇的经营场所,也不需要许多金融机构常用的软、硬件经营设施;既不需要维系一个多层次的管理机构,也没有众多的高薪员工。而且,由于其沉没于“地下”,游离于管理层的监管,还节省了一笔税收费用。
特有的社会资本降低了呆坏账率,节约了运营成本。民间借贷一般都发生在本村或临近村落,借款人的品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财富创造能力等资信信息,相互间一般早已了解,无需费时费力进行取信工作;贷款资金的用途、返还本息的资金来源、贷款资金使用的情况等,放贷人基本上无需作专门的调查即可知悉,无需特意跟踪资金去向和使用效果。因此,知根知底既可以节省运营成本,更有利于选择放贷对象,可极大地避免出现呆坏账。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大多都还保有传统的乡规民俗,这成了规范人们言行的基本准则,于此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大多都会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准则,或迫于周围的压力依乡规行事。因此,一个理性且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即便他会拖欠或逃废正式金融机构的债务,也不敢轻易拖欠民间借贷的债务。
地缘性的其他便利。首先,节省了本息收取费用。农村民间普遍存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习俗,在不出现意外时,借款人一般都会依约按时还本付息,无需放贷人上门催促;一旦发生意外无法按时还本付息,借款人往往会觉得很内疚,会主动上门道歉并请求延期,日后会尽可能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