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doc

发布:2018-06-02约1.16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 与分散相和基质间的界而粘结接近,分散相能随着基质形变而被迫形变,分散相方可吸收大量的能量,因而起到较好的增切作用。 e) 刚性粒子增韧与基体结晶行为的关系 对于结晶性聚合物来说,材料的性能与结晶形态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大多数涉及刚性无机粒子增韧机理的研究报告中,很少讨论填料是如何影响基体的结晶行为并进而影响增韧机理的。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无机填料对结晶性聚合物具有成核作用,而填料的表面处理不仅对填料的成核能力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使结晶的成长过程发生变化。 5、ROF和RTF增韧的区别 ①增韧机理不同:ROF是增韧剂在基体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吸收能量达到增韧的目的,既有冷拉机理.又存在空洞化理论;R1F则是增韧剂起应力集中的作用.诱发基体屈服.吸收大量变形功.产生增韧作用。 ②增韧剂的种类不同:ROF是脆性塑料,模量较高。几乎不发生塑性形变.流动性好;R1F是以超细无机粒子为主的填充材料,模量极高。 ③增韧效果不同:两者增切的同时,均提高了材料的模量、强度和热变形温度。但R1F的增韧需建立在严格处理填料的基础之上,或与弹性体或ROF相结合共同增韧,否则将导致脆性增加。 ④成木不同:ROF成木较高,RIF来源广泛,成本相对较低 五、小结 以上综述了橡胶弹性体和刚性粒子两大增韧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聚合物增韧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渐进、融汇的过程,所有研究者几 乎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这些观点交汇在一起便形成现在的增韧理论。然而,至今为止聚合物的增韧理论仍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们还无法把橡胶弹性体和刚性体这两大增韧理论统一起来。这两种增韧理论的一些共同点:①同是分散相与连续相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分散相的尺寸都有一相对固定的范围;③分散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对增韧效果都有重大影响。 ,“RTF”、“R1F”应为RIF,“界而”应为界面。 为了讨论方便我把kissme1202的一个帖子转到此处,用增韧理论实例分析一下 kissme1202的帖子:填充PP测试数据的一个分析(缺口与非缺口) 配方1,均聚+25TALC 配方2,均聚+共聚+25TALC 配方3,均聚+共聚+5 POE+25TALC 配方4,均聚+共聚+10 POE+12.5TALC+12.5BASO4 测试结果:缺口冲击没有太大的改善,一般数据在4-6kj/m2,但是非缺口冲击强度却从13上升到50KJ/M2 由此分析靠缺口冲击强度不能表征产品的韧性好坏,不明白之处在于随着共聚,POE的加入为什么缺口冲击没有改善。 高手们解释这个现象?判断产品韧性的好坏应该从哪方面判定。 kingkuo的回帖: 该体系我做过很多,根据以往我做的数据判定 配方1,缺口冲击4-6kj/m2,配方2 在缺口冲击6-8kj/m2 配方3 缺口冲击7-10 kj/m2 配方四 在9-20kj/m2之间,我的均聚/共聚=2:1。至于你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和你用的PP牌号、均聚/共聚比值,POE的牌号、填料的细度、是否加偶联剂,有很大的关系。但凭你上面笼统的体系,是不好判断,最好是配方全说出来,大家一起来会诊。 上海北京顺德的回帖: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对于POE增韧PP体系,一般地,PP共混物脆韧转变点处的POE含量为15-20%。原理可以用S.H. WU 的逾渗理论解释。5%的添加量没有明显的增韧效果。共聚PP需要满足乙烯含量高、共聚PP添加量高这些要求才能明显增韧。 haha的回帖: 老贺说的有道理,一般共聚的要超韧一般POE添加量也要到20左右,均聚的梁还要更多,我原来做过一个韩国的高结晶度PP,POE加到45都没有脆韧转变,缺口大概也就10kj ----------------------------------------------------------------------------------------- 老贺就是了得,一看就明白,高人啊! 上面各位说的都有道理,我们讨论又回到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上,这个题目合金增韧理论的具体应用。 弹性体的增韧行为与它的含量、粒径及粒间距密切相关,一定大小的弹性体区域将会产生最大的韧性,此区域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韧性。对于pp/poe体系的增韧机理可如下解释: 1. 一般来讲,一般均聚PP的体系,TC≈0.095μm-0.1μm,(有文献可查),T c与分散相的粒径及体积分数无关,对于一个给定的聚合物,在一定的形变速度、温度下,Tc仅是聚合物本身的特征参数。 2. 弹性体含量低时,弹性体粒子数目少则粒子之间的距离也相应较大,粒子之 间的应力场相互影响很小,塑性变形能力很小,这时TTc 3. 随着弹性体含量的增加,粒子间距变短使得粒子间应力场相互作用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