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发布:2017-04-06约2.7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年级册第节2.内容解析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出示一组带有统计图的视频及 图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问题情境:隔壁李阿姨想在我们学校附近开一个小餐馆,因为面积条件有限,只能经营有限的几个品种,李阿姨不知如何取舍,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帮助她做决断? 以下李阿姨擅长的小吃种类: 麻辣烫、烤肉串、肉夹馍、 紫菜包饭、小笼包、米线. 2、议一议:从事一个统计活动 要经历哪些过程 3、出示几个问题情境,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要了解一批树苗的高度, 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 (2)、鸟类专家要了解千岛湖鸟 岛上鸟的种类,应该如何获得这 些数据? (3)、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 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 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些数 据? (4)、要了解我国内陆水资源总 量,你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四、课时小结,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合作完成 选择调查问题 确定调查对象 制作调查问卷 收集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 . 小组合作,概括统计的步骤.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知识收获 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方法收获 视频引入,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统计图的出现,让学生直观地回顾小学的统计知识,同时感受统计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通过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发展数据的观念. 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具体问题,感受数据收集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刚刚形成的对统计的认识,通过举例、交流达到内化、升华、巩固统计的意义. 培养归纳、、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养成敢于展示自我,敢说、自信的学习品质 一、 二、 力求突出本节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应用.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喜爱的小吃”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是在教研员王老师的指导下,同组老师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节展示课,在备课和试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思维的碰撞,从而也让我对于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反思如下: 一、材料选择环节 本节课教材设计的是“节约用水”的问题,我在设计的时候将其换成了“帮助李阿姨调查学生喜爱的小吃”的问题。在上课结束后,也有评委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会觉得完全没有涉及到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背离了教材,其实不然,首先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从而感悟统计的全过程,而教材在设计“节约用水”问题的同时,已经给出了一些统计图及调查问卷,这样一个“半成品”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导向,思维上必然受到限制,而我选择了一个不同于教材的问题,让学生无从借鉴,那么学生就必须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将整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人,而老师只是组织者。我们再现课堂的一些画面:在出现问题情境以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调查“对小吃的喜爱程度”,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李阿姨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选择她经营的小吃品种?那么此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顾客的喜爱、进货是否方便、成本的多少、盈利的情况等等,看似这些问题与本节课内容关系不大,但是恰恰是我们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