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
PrinciplesandTechnologiesforIndustrializedSeedlingProduction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课程属性:专业类
开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了解常规的化学反应;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等方面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细胞、种子和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物质相关知识。对先修课程的要求:《分析化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对后续的支撑:(对后续《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中育苗场的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对《设施花卉栽培学》和《设施果树栽培学》中育苗技术方面起到引导学习作用。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是园艺专业的选修课程,全学程共计32学时,2学分。近年来以蔬菜和花卉穴盘育苗为代表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发展迅速,所形成的种苗产业是我国设施农业应用的主要领域,工厂化育苗已成为我国园艺作物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主要讲授育苗基础知识、育苗设施与设备、育苗基质、育苗方式、育苗质量控制、主要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种苗的经营与管理等内容,培养适应现代种苗产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课程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园艺植物育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满足现代种苗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宽口径培养人才的目标。
本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目标基于产业需求及行业研究进展,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胜任园艺作物育苗企业工作的基本素质,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课程采用“学、教、互动、实践、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思考,教师学生互动共同学习,实践环节通过技能竞赛形式进行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了解工厂化育苗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育苗产业发展态势,了解工厂化育苗的设施与设备,育苗基质;掌握工厂化育苗方式、育苗质量控制、主要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种苗的经营与管理等,使学生系统掌握集约化、工厂化育苗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2.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识别不同种子形态特征及分类的方法;掌握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掌握不同种类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了解穴盘规格对蔬菜秧苗质量的影响;熟练掌握秧苗质量检验技术和果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能。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与传统育苗相比,工厂化育苗在育苗方式、育苗技术、育苗环境控制、育苗设施上都有很大差异。基于本课程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农艺学知识外,还应对组织培养、园艺设施、环境控制设备及经营管理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知识点范围广、知识点多,与前导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强。同时本门课程对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门课程设置了多个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在课程实施中穿插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嫁接技能竞赛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以实践经验再重新巩固理论的教学过程。最后,课程将从实验成绩、技能竞赛和闭卷考试等环节多远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目标1:使学生具备根据作物类型设计培养基的能力。
3
2
目标2:使学生具备工厂化育苗园区的基本规划设计能力。
5
3
目标3:使学生掌握不同作物嫁接育的技术和嫁接设备的设计能力。
6
4
目标4:使学生具备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型育苗基质的能力。
10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
绪论
学时数:2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的概念、任务;了解工厂化育苗在农业栽培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国内外工厂化育苗的发展现状及科研进展,明确工厂化育苗今后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工厂化育苗与传统育苗的区别;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厂化育苗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工厂化育苗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育苗的区别;了解国外工厂化育苗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掌握国内工厂化育苗的发展现状与不足;掌握国内工厂化育苗产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我国育苗方式的历史沿革,提出问题:以前传统的育苗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工厂化育苗出现的背景及发展,介绍工厂化育苗技术的优势;最后,强调种苗在园艺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