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勤”等方面,主要为从经济方面资助贫困生完成在校的学业,往往忽略了贫困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就业帮扶。本文拟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以就业为目标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勤”等方面,主要为从经济方面资助贫困生完成在校的学业,却往往忽略了贫困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就业帮扶。因此,以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逆境成才
由于家庭贫困,部分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造就了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具有奋发向上的豪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基层干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态度积极务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同时在就业中也能调整个人期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为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大都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经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工作中更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快上手,融入工作氛围中。
4.忠诚度高
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对工作起点及待遇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工作中也不怕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强。
(二)劣势
1.心理劣势
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出身贫寒,往往自尊心较强,自卑敏感,心理负担过重,性格内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犹豫焦虑,很不自信。一部分贫困生常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致使在实际的就业中急功近利。
2.综合素质低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无法购买更多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甚至有人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打工或勤工俭学,学习时间较短,无暇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导致学习成绩差,综合水平弱;由于贫困,他们节约开支,降低伙食标准,致使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另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中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文凭弱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低学历,弱文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这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前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而难以在面试录取阶段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学历和学位的信号显示的作用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
4.“关系社会”的存在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有可能有良好社会关系的学生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对那些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贫困生容易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中的优劣势,如何发挥贫困生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劣势。笔者从就业帮扶的角度出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资助模式”,对高职院校贫困生从经济、能力、实践、心理、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资助和帮扶体系,全面帮忙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充分吸取养分,以期在毕业时具备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能在就业的大浪潮中处于优势地位,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实现就业的良性循环。
1.加强奖、助、贷的管理
在目前,各种奖助贷的帮扶主要为提供物质帮扶,反而削弱了贫困生的进取心。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赠与性的直接资助,很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每年投人很多钱资助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手持贫困证明,符合认定标准,就能获得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还有其他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各种补助。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奖学金的同学相比,在贫困生的资助上反而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因此,资助的资金不仅仅是为了“扶贫助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成才”。资助更应关注那些积极上进,取得进步的同学。在进行奖助贷的管理时,应将资金适当向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同学倾斜,让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得更多的资助。让贫困生明白,贫困不是获得资助的全部理由,自强不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