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结构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楷書結構解析
古今論楷書結構者,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古有歐陽洵的“三十六法”,李淳的“八十四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各有千秋,但均不全面。今有“一百法”,也有“一百三十一法”,各有特色,但缺乏條理,零亂無序。近幾年出版的大量習字貼,有的照抄照搬古人的論述而未作說明;有的只講字的佈勢,不講具體書寫規則;有的談比例大小.寬窄,而未說明大小寬窄的形成原因;有的只略抒己見,但欠準確.完整.系統。這些結字方法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由於眾口鑠金,難免結字理論出現混亂狀態,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這就有賴於文字工作者.書法理論家和書法教育工作者從事深入的鑽研,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形成一套較全面的系統化的科學化的楷書結構理論。
欧阳询《虞恭公碑》 《九成宫醴泉铭》
本文談談楷書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特點.分類.書寫要求和結字方式,與同行切磋,以求抛磚引玉。
一、楷書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
楷書亦稱“真書”、“正書”,“楷”是指可作模範榜樣的意思。它產生於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是由隸書發展而形成的,它吸收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把隸書的波磔改為平直,把形體的扁平改為方正,書寫時比隸書更方便快捷。它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通用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
古人論楷書一般都談到結字的整體.輕重.均衡和筆勢,即“整體觀”.“平正觀”和“動態觀”,這三大觀點就是楷書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今不少習字貼卻忽略了這一基本分析方法,以致習字者只能獲得零碎片斷的書法知識,依靠機械臨摩,寫出的字顯得呆板,缺乏靈氣,或鬆散無力,或過於緊湊。今人習字須法古,要法古就得樹立這三大觀點,方能談得上寫好字。
1、整體觀
中國漢字是由筆劃、偏旁部首和其他構字單位組合而成的。筆劃、偏旁部首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各有獨特的造型和書寫要求。如何將它們組成一個個和諧統一.各具特色的漢字,首先考慮的就是漢字的整體形象。因此,分析楷書的結構,也應從整體上進行分析。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從屬於並影響整體。如果習字者只顧整體而不作具體分析,只能是“囫圇吞棗”,食而不化,寫出的字會顯得呆板而缺乏生氣;若只知一筆一畫一偏旁的書寫而忽視字中各部分的關係,無法形成完整和諧的藝術形象,那便是“坐井觀天”,顧此失彼,寫出的字必然是結構鬆散或過於緊湊。習字時,從整體上考慮字的結構,才能做到“映帶相宜”,呼應連貫,和諧統一,富有美感。
2、平正觀
古代書法家論楷書結構,十分注重筆劃的均衡、輕重、長短、疏密,重心穩定,這就是“平正觀”。許多論述至今仍很有指導意義。孫過庭曾說:“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求險絕,複歸平正。”意思是說,剛學寫字,只求把字寫穩,不要東倒西歪,把字寫穩了之後,再去追求筆劃的美感,追求筆劃的美感仍要注意把字寫穩。歐陽洵將平正觀解釋得更加具體生動,他說:寫字應“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這裏所講的平正,不是指筆劃的橫平豎直,而是指結構的重心穩定。如果一個字在結構上輕重失調,失去了重心,東倒西歪,就叫做不平正。字的結構在筆劃的配置上,左右上下保持均衡,重心穩定,才會使人感到端正美觀。
3、動態觀
相對行草來說,楷書是一種靜態的字體,在一個平面上,講究筆劃勻稱,結構平正。但楷書又不完全是靜態的,從筆勢要求來看,它必須是“靜中有動”,也講究左呼右應,俯仰多姿,顧盼有情,波折連綿,氣勢連貫。這樣才表現出楷書的動感.力度感和節奏感。R9
古代書法家在論述楷書的動態觀時,善於根據楷書的筆劃特點,結合自然界的物和人,加以想像.誇張,十分精到傳神。東漢蔡邕曾說:“凡欲結構,皆須像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雲若霧,縱橫有托,運用適度,方可謂書。”晉代衛夫人的《筆陣圖》雲:“丶畫如高峰墜石,一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丨畫如萬歲枯藤,丿畫如陸斷犀象, 畫如崩浪雷奔, 畫如百鈞弩發, 畫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王羲之也曾說:“作點之法必須磊磊如大石之當衢,……橫如孤舟之橫江渚,豎則如春筍之抽寒谷,屈腳 之法彎彎如角弓之張,如鳥、焉、為、烏之類是也。立人之法如鳥之柱首,彳亻之類是也。”姜堯章則用人物來形容楷書的特點,他在《續書譜》中說:“……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臒,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者如賢士。”諸書家用物和人來描述楷書的動態美,生動有趣,回味無窮。初習書者若能以動態觀來領會楷書中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