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北地区人口和生态环境分析.doc

发布:2018-10-24约2.9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北地区人口和生态环境分析   [摘 要]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人口超常规增长已成为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西北开发既要求经济环境的改善,也要求人文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西北地区;人口;生态环境   一、西北地区人口基本特征   (一)人口密度相对低但土地承载能力差   在传统认识中,西北地区是地旷人稀,人迹罕至,所以历代开发西北,首先就是向西北移民。从秦汉到近代再到当代这种现象持续不断。如果说秦汉、隋唐时期,这种认识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那么清朝以后,西北就不再是地旷人稀,现在甚至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人口膨胀成为危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抹不去的阴影。   相对而言,西北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但是看待这一问题首先要立足于西北生态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按联合国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世界沙漠化会议所制定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临界限定为7人和20人标准看,西北地区人口早已超载。甘肃省河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5人,河东地区为101人。青海省人口聚集的海东、西宁一带干旱区人口密度超过了每平方公里172人,宁南山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6.27人,隆德县甚至高达211.3人。西北地区国土面积304.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32%,人口约8000万,占全国的7%,然而西北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人口承载力非常低下。首先,干旱、半干旱与高寒的气候形成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北地区深居亚洲大陆腹地,远离大海,南北边缘皆有高山耸峙,大陆性气候异常明显,绝大部分地方降雨稀少,雨量变率较大。除陕西省秦巴山区、甘南草原、青海省东部及高山迎风坡之外,其他地方年降雨量都少于300毫米,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西端、柴达木盆地降雨量低于50毫米。这里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却极大,是全国干燥度最大的地区。干旱给西北地区带来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后果。由于降水稀少,河流水量较小,内陆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3,地表物种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为风沙和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在人为作用的诱发下,沙漠戈壁日益扩大。这种现象限制了植被土壤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荒漠化特征。秦巴山地和白龙江棕色森林土类,微生物活动弱,保水保肥能力较弱。河西走廊西部和新疆的干漠土、青海高原的寒漠土土壤干燥、肥力低,易盐渍化,所以地面景观皆为荒漠、半荒漠植被。黄土高原除局部地方有面积较大的灌木丛与草原,许多地方是光秃的黄土丘陵,自然环境现状十分严酷,极大地限制了单位面积上生物量的产出,也就降低了对人口的承载力。   (二)西北地区人口超常规增长   西北地区人口问题突出,并对生态环境形成强烈的压力是在建国以后,西北地区人口总数翻一番还多,平均递增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49年-1960年是西北人口持续稳定上升阶段,总人口由2986万增加到4386.3万人,11年间增长了146.9%,年平均增长35.6‰。1961年-1962年是西北人口回落阶段,除甘肃人口略呈增长趋势外,其他省区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带来人口非正常的下降。1963年-1975年这一时期是西北人口无政府生育阶段,出现人口增长高峰。12年间西北人口由4434.7万人增加到6328.3万人,增长42.7%,年平均增长30.1‰,净增人口1893.6万人。该阶段西北地区人口出生率多保持在30‰以上,自然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其中1964年出生率40‰,青海省竟高达52‰自然增长率达37‰。这一生育高峰,西北比全国大约多延续了5年左右的时间,青海、宁夏、新疆一直延续到1980年前后。这不仅是造成西北人口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这一地区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并在90年代以后再次形成人口生育高峰的基础。   (三)人口分布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8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落实,但西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更加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当地的汉族,这也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西北人口增长速度,在建国以后的各个时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1975年以前的26年中,人口总数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人口增长,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对经济的需求,进而又间接地增强了对环境的压力。可见西北地区普遍出现的以沙漠化为特征的荒漠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根本原因是伴随人口激增出现的生产中的短期行为和非可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