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课件:外 科 休 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 因 严重外伤,如多发骨折,大面积挤压伤、大 手术后等。 出血、渗出肿胀,丢失血容量。 组织、细胞损伤,释放组胺、蛋白酶等导致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疼痛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血管,心 率增加,血管收缩等。 内脏损伤直接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胸部 损伤直接影响心、肺功能;截瘫有短暂的回心血 量下降; 颅脑损伤,血压下降。 治 疗 1、补充血容量:方法同失血性休克。 丢失量难以估计,治疗后根据监测调 整补液方案。 2、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加重,可出现酸中毒。 早期纠酸是错误的,补充碱性液必须 查动脉血气分析。 3、手术治疗: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病 因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如胃肠道破裂穿孔,严重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细菌性肝脓肿、 严重的泌尿系感染,主要致病菌为G-杆菌,释放内毒素,导致休克(内毒素性休克)。 内毒素和抗体、补体结合,刺激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痉挛→损伤血管内皮及细胞。 内毒素促使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及溶酶体破坏等炎性介质释放,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g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进一步发展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全身炎症反应症合症(SIRS): 1.体温>38度或<36度。 2.心率>90次/分。 3.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CaO2< 32.3mmHg。 4.白细胞计数>12x10/L 或<4x10/L或者未成熟白 细胞>10%。 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变化复杂,心排出量、有效循环血量、外周血管阻力都发生变化。 治 疗 1、补充血容量 2、控制感染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4、血管活性药物 扩容+血管扩张药物 联合用α-受体兴奋为主,兼有轻度β-受 体的血管收缩药。兼有兴奋β-受体作用的 α-受体阻滞剂。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山莨菪碱、多巴胺等。 小剂量的垂体加压素(0.04U/min) 强心药 5、皮质激素 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重要自然抑制体, 在所有层次上调节宿主的防御反应。 抑制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稳定溶酶体 膜,缓解SIRS。 应早用,剂量大,如地塞米松1-3mg/kg, 一般1-2次,严重的重度休克持续用2~3天,或 者更长时间。 6、其它治疗 营养支持;对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治疗。 微循环模式图 (3)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 心排出量(CO)是每搏排出量与心率的乘积,成人正常值为4~6L/min。 心脏指数(CI),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正常值2.5~3.5L/min·m2。 总外周血管阻力(SV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80 正常值为100~130kPa·s/L 动脉血氧含量(CaO2)=1.34×动脉血 氧饱和度(SaO2) ×血红蛋白(Hb) 静脉血氧含量(CvO2)=1.34 ×混合静脉 血氧饱和度(SvO2)×血红蛋白(Hb) 氧输送(DO2)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组织所 能获得的氧量。 氧消耗(VO2)是指单位时间内组织所消 耗的氧量。 (4)氧输送及氧消耗 DO2=1.34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Hb(血红蛋白)CO×10 正常值:400~600ml/(min.m2) VO2=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CO ×10 正常值:150~200ml/(min.m2) 当VO2相应提高时,提示此时的DO2还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该继续努力提高DO2,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只有达到这种状态,即使此时CO值仍低于正常值,也表明DO2已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动脉血氧分压(PaO2)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碱剩余(BE) 血酸碱度(pH) (5)动脉血气分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