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汇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市所辖26个乡镇场、办事处,总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91万,耕地面积97.5万亩。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8.5万亩,其中,复兴集团成立福星现代农业公司在沉湖镇李花村、刘洲村、红丰村流转土地7000亩,煜龙公司在分水镇红星村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公司制农业。
分类如下表:
按规模经营面积分类
户数
面积(亩)
50-99亩
710
51200
100-499亩
81
19500
500亩以上
6
14900
按规模经营主体分类
户数
面积(亩)
种植大户
615
51090
农民专业合作社
15
4000
家庭农场
5
1000
龙头企业
2
9000
家庭农场
6
2000
乡村干部
300
15000
二、主要作法
1、领导重视。全市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
2、加强宣传。在土地流转时,由于有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理解,心存疑虑,害怕失去土地,针对这种情况,认真组织广大农民学习宣传《农业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条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并用电视台开辟专门栏目进行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土地流转政策、法规。为依法、自愿、有偿的开展土地流转奠定思想基础。
3、强化服务。各地在支持和帮助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就业途经,努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据全市初步统计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中,出市外出务工农民24.5万人,在本市企业打工4.5万人。大部分农民土地流转后实现了重新就业。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每年组织二次大型劳工用工招聘会,每次招聘工人数均在1500余人,建立政企长期合作的基础,实现双方共赢。
4、搭建平台。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农民群众和投资业主的意愿,近年来我市突出抓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搭建。目前全市26个乡镇场办事处,已全部组织服务平台,配备了服务人员,各地主要组成人员由分管农业的领导挂帅,每个财经所安排两名专职人员,村组各一名信息人员。据统计,全市共有信息服务人员728人。
5、分级管理。乡镇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组级信息员,在业务上形成了层级式的隶属关系。小组信息员主要负责本组流转信息的采集和上报。村级服务站主要开展核实上报流转信息,引导农民进行小规模面积的流转,确认流转地块,“四至”边界,调处土地纠纷,指导小组的信息员开展业务活动。乡镇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政策法规宣传、业务咨询、信息储备、信息发布,指导流转交易,调处纠纷,监督管理村组服务平台的业务活动。
6、着力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乡(镇)场在土地出让金中每年都安排一定额度的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建立土地流服务组织、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配置信息设备、开展流转服务。对符合土地流转政策法规、流转合同手续完备,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流转合同的规模经营主体每亩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补助,用于对流转土地农户的补偿。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规模经营主体优先享受财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安排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等各级基建类和财务专项补助项目,充分利用规模经营主体组织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强化金融和保险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展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的涉农保险业务。着力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贷款难”。
7、完善机制。为了把土地流转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我市主要抓了信息采集、传递、发布服务平台的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建立由小组信息员采集信息,村服务站审核上报信息,乡镇服务中心整理发布信息的“一条线”工作流程,保证土地流转信息的快速收集、传递和发布。通过三级平台的职能定位和责任分解,保证了服务平台的规范运行。
三、取得的成效
1、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依法完善土地二轮延包前,我市二轮流转面积为3.5万余亩,流转方式主要是散户小面积流转向大户。土地流转的形式也不拘一格,以前主要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