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哈姆雷特(上课).ppt

发布:2016-08-19约3.47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代表作有: 历史剧《亨利四世》、 《理查三世》等。 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等。 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六、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迪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叔叔)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心上人) 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六、情节 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始至“开场词”前,写哈姆雷特精心准备“戏中戏”。 第二部分,由“开场词”至“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祸”。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第三部分,至文末。看戏中即其后各方的心理反映和冲突 。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感情非常丰富的正直勇敢高尚的忧郁型的人文主义者,人类许多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放出异彩,人类的弱点有时也在他的身上体现。 由于他性格中有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复杂难解,再加上历代批评家的阐发,就出现了莎士比亚评论中著名的“哈姆莱特性格问题”。 在舞台上最初出现的哈姆莱特是个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沉默寡言,显出悲伤的样子,陷入抑郁沉思中。在此之前,肯定他是个性格明朗、心情愉快、言行活泼的青年,固为即便他处在极度痛苦之中,有时也流露出诙谐幽默的快乐本性来。人的思想和个性是随着境遇而变化的,他由威登堡大学回到丹麦王宫来,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母亲的迅速再嫁,不能不使他心事重重,感到极大悲愤和忧伤,特别是母亲很快忘掉死去的丈夫,迅速嫁给自己的亲叔叔.这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既是无情无义,亵渎了神圣的爱情,也是荒淫无耻、败坏伦常的不道德行为。况且所嫁的又是粗鄙庸俗、灵魂丑恶、面目可惜的人,使他特别反感和厌恶。一直在大学受人文主义教育,把一切都想得美好,具有新的思想和新的道德观念的哈姆莱特,面对这一丑恶的宫廷现实,必然激起他的思想感情的剧烈变化,看到周围现实和他的生活理想之间相去甚远,从而对人、对生活、对世界产生了怀疑,引起了对周围一切难以抑制的反感,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只有让痛苦的忧思在啃啮自己的心。 忧郁是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的性格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他生命的颜色.,去掉忧郁色彩,哈姆莱特就不成其为哈姆莱特了。 哈姆莱特的忧郁,不光是个人不幸的感伤情绪,也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是摸索和寻找行动途径的过程中的彷徨和忧郁。忧郁始终离开不了哈姆莱特,因为他不能超脱这个悲惨的令人忧郁的世界,直到最后快要死时,嘴上还挂着“这冷酷的人间”。这冷酷的人世间是多么令人惆怅和忧郁啊! 哈姆莱特的忧郁,并不是先天的东西,不是“天性”,而是现实环境给他造成的,是生活的无情鞭子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的烙印和伤痕。他忧郁的内容,除了父亲被杀害、母亲被侮辱、爱情被拒绝、饱尝了人生的不幸与灾难外,也有许多其他实际问题和不可克服的困难,如一方面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力无权,敌强我弱.而且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再加上目睹社会是如此黑暗,人民如此受苦,官吏如此腐败,道德如此败坏,世风那样日下,怎不为国为民担忧,心焦如焚!忧郁正表示了他的高贵的心,表现了他的伟大性格。 哈姆莱特性格中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是由忧郁生发出来的。由于忧郁笼罩着他的心头,造成他思虑过重,审慎过度.习惯幻想,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因循延宕,优柔寡断,坐失时机,安于孤独,就像作茧自缚的蚕一样,被忧丝牢牢缠住。这一状态是遭受重大刺激的人的正常表现,也是患有忧郁症的人的特有征兆,同时与他的知识分子气质和生活习惯也有关系,由于长期习惯于思维活动,动脑必然多于动手,思辨能力必然大于实际行动。 从哈姆莱特忧郁这一特征出发,可以解释他性格上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但必须肯定,这些特点并不是他性格中的主导倾向,不是本质的或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他性格根本的或主流的东西是积极的,斗争的。忧郁固然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后果,但也给他带来了更为重要的有益的东西,给了他感情和意志的力量,逐步把他推向行动的高峰,在与邪恶的斗争中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所以别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人类进步思想的体现者,一切邪恶都在他心里激起强烈的愤怒,一切善良都使他感到幸福,他就必然会选择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的道路,要通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