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进程通信与进程同步机制实践.doc

发布:2018-05-12约7.2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完成报告时间:2009年6月24日 一、实验题目:进程通信与进程同步机制实践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基本的同步与互斥算法,理解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2.学习使用Windows 2000/XP中基本的同步对象,掌握相关API的使用方法。 3.了解Windows 2000/XP中多线程的并发执行机制,实现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三、实验说明与要求 说明:在Windows环境下,采用系统调用,编程实现读者、写者问题,具体的要求为:一个数据集(如一个文件或记录)为多个并发进程所共享,其中一些进程只要求读该数据集的内容,这些进程称为“读者”,而另一些进程则要求修改该数据集的内容,这些进程称为“写者”。具体要求是:允许多个读者同时读该数据集的内容,但是,若有一个写者在写,则其他读者不能读,若有一个写者在写或有其他读者在读,则其他写者均被拒绝。当一个写者正在写,而有多个读者与写者在等待时,写者应优先唤醒。 要求:读者进去读、等待,写者进去写、等待等状态均在屏幕上打印出来。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参考程序所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VC6.0 原理及算法 让写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互斥的访问同一数据集,在无写者进程到来时各读者可同时的访问数据集,在读者和写者同时等待时写者优先唤醒。 设置两个全局变量readcount 和writecount来记录读者与写者的数目,设置了3个信号量。h_mutex1表示互斥对象对阻塞在read这一个过程实现互斥,h_mutex2实现全局变量readcount操作上的互斥,h_mutex3实现对全局变量writecount的互斥访问。设置了两个临界区,为了实现写者优先,用了临界区read。 主要数据结构和流程 数据结构:(1)用了两个临界区 (2)自定义结构ThreadInfo记录一条线程信息,多个线程对应一个ThreadInfo数组。 (3)设置了互斥量h_mutex1,实现了互斥对象对阻塞read这一过程,h_mutex2实现对readcount操作的互斥,h_mutex3实现对writecount的互斥访问。 流程:(1)主函数 (2)临界区初始化 (3)提取线程相关信息 (4)完成线程相关信号量的初始化 (5)创建读者与写者线程 (6)等待所有线程结束 (7)程序结束 (8)读者 (9)提取本线程信息 (10)等待,提出读请求 (11)进入临界区 (12)进行读操作,并判读是否读完 (15)退出临界区,读操作完成 (16)如果readcount=0,则唤醒写者 (17)写者 (18)提取本线程信息 (19)等待,发出写请求 (20)进入临界区 (21)进行写操作,并判断是否写完 (22)退出临界区,写操作完成 (23)如果writecount=0,则唤醒读者 六、实验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1、测试文件 10 1 R 2 3 2 R 3 5 3 W 1 1 4 R 10 5 5 R 12 4 6 W 9 8 7 R 13 6 8 W 12 5 9 R 20 10 10 W 21 20 2、测试结果 3、测试结果分析 由测试结果可知,线程3最早发出操作请求,并执行,开始执行后线程1发出读请求,3完成操作,1开始读操作,2发出读请求,2开始读操作,1、2完成读操作,实现了读者同步,6发出写请求,6开始写操作,4、5发出读请求,8发出写请求,7发出读请求,形成2个等待队列,一个是读这等待队列有线程4、5、7,一个是写者等待队列8,当6完成操作时,优先唤醒写者线程8,实现了写者优先,写者写完了再唤醒读者等待队列,实现了多个读者同步。在8开始执行写操作后,10发出写请求,当8写完了才开始执行10的写操作,实现了写写互斥,一次只能有一个写者在写。 课程设计总结 此次课程设计收获很多,以前一遇到写程序第一反应是不会写等着别人吧,可是这次老师比较严格,我开始了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写程序,七天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在这七天里收获的非常多,在写程序的时候,面对自己写出来的程序不再害怕它有好多错,有再多的错我一个一个改就行了,如果是在以前,我肯定是退缩的,因为我会认为程序这么多错就算改出来肯定也是运行不出来的,直接就放弃,可是这次我没有,有很多错,改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