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 图像的采集 图像的加工工具 图像的设计说课稿 青岛版.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加工工具图像的设计说课稿青岛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青岛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加工工具、图像的设计”为主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图像采集、加工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图像采集工具;然后,介绍图像加工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像设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对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运用图像加工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增强学生的数字素养,学会在信息社会中合理利用图像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图像设计表达个性与创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简单的文字编辑等。然而,对于图像的采集、加工和设计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通常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图像处理和设计等具有直观性的内容较为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技能。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实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理论学习和观察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图像采集时可能面临设备操作不熟练、拍摄技巧不足等问题;在图像加工阶段,可能遇到工具使用不当、创意表达困难等问题;在设计阶段,可能面临审美能力不足、缺乏创意等问题。此外,学生可能对图像版权和隐私保护等概念理解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强调。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图像采集软件、图像加工软件(如Photoshop、GIMP)、在线教程视频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如风景、人物、动物等,提问学生这些图像是如何被采集和呈现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图像采集和加工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简要回顾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图像的采集(5分钟)
-讲解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展示实际拍摄技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拍摄效果,引导学生分析拍摄技巧。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拍摄过程中的错误。
2.图像的加工工具(10分钟)
-介绍常见的图像加工软件,如Photoshop、GIMP等。
-展示软件的基本操作,如裁剪、旋转、调整亮度等。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3.图像的设计(5分钟)
-讲解图像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如构图、色彩搭配等。
-展示优秀图像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
-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图像作品,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创意建议。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学生分组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像采集、加工和设计。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优点和不足。
3.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选择合适的图像采集设备?
2.教师提问:图像加工过程中,如何调整图像亮度?
3.教师提问:图像设计时,如何运用构图原则?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如何避免画面模糊?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在图像加工过程中,如何运用色彩搭配原则?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教师提问:在图像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创意水平?
6.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像采集、加工和设计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3.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图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时长共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像处理软件的更多功能:介绍图像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如图层操作、滤镜效果、色彩校正等,以丰富学生的图像加工技能。
-图像格式与压缩:探讨不同图像格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图像存储和传输的相关知识。
-数字图像版权与伦理:介绍图像版权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使用图像时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图像在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