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艺术的提问筑就语文课堂的多种思维.doc

发布:2016-02-26约2.8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艺术的提问筑就语文课堂的多种思维   【摘 要】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问题要提的有意义,才能对学生有启发性。一位想促进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艺术,用艺术的提问筑就语文课的多种思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 语文课堂 思维   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不过问题要提的有意义,对学生有启发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使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问题。   一、提问关注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什么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得出结论:一是必须有价值。它应该具有指向明确、思考量大的特点。二是必须适度,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同时,一个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所以教者应该做到适时。   以《我给江主席鲜花》为例,教师都清楚作者要表达出香港就像一个失散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喜爱之情。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对“我”在机场给江主席鲜花这整件事情的经过上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一点,而直接由教师说出又有“满堂灌”之嫌。为此,我在学生认真读完“我”鲜花的经过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依次提出:   1.句子中出现的“我”是指谁?“母亲”又指谁?(姜咪咪和江主席)   2.结合上节课出示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想一想“失散多年”指什么?(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有一百多年)   3.那这句话中的“我”和“母亲”还可以指谁?(香港和祖国)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比喻,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逐步明白了香港就像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一样,回归母亲的怀抱是多么让人激动和欣喜。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积极思考,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文中难理解的重点句子。   二、提问点燃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的艺术仅体现在问题的价值及适度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提问的契机,创设提问的情境,选择提问的角度,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教《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正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危险处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危险正在降临。课文没有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表现,而是提到了蜡烛,说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此时的危险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伯诺德夫人小女儿杰奎琳尽管年幼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避开“陡坡”,迂回前进。比如在《最后的姿势》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什么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描述地震时谭老师保护学生的经过?(二至七节)   2.除了这几个小节外,课文还写什么?(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地震时谭老师保护学生的经过)写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起什么作用呢?(侧面烘托出谭老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提问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簪子插不住了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我随机一想,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作者这儿显然用了夸张,为什么用呢?”学生热烈讨论起来,这是一首感怀诗,体味出作者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作者这样写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没有停留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