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指出,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认为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加强环境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一、当前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研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环境素养理论,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的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大学生环境意识也大为增强,但目前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总体水平与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不少大学生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环境情感:对于“现代大学生是否应该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问题,98%的学生认为应该。大部分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具有朴素的情感,都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担忧环境的恶化趋势。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男生和女生有所差异。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对环境恶化感受没有农村学生强烈。女生比男生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保护环境的愿望更强烈。2、环境认知:关注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成为大学生的共识,但还有不少学生坚持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客观的。相比东部学生而言,来自西部一些欠发达、环境破坏不明显的学生,更倾向于着重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全球变暖,水环境污染、酸雨等。但基本上处于比较表层,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说清楚的,均低于60%。导致面对环境问题,和当前生活、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理解。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概念有所接触,但理解不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实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变关注不够。3、环境技能:非环境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但大多数不会应用于实际。如不少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术语,比如说“几级空气质量”、“几类水质”等,对室内空气净化、垃圾分类知识等等有一定了解。但对环保法律法规、个人如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以及企业如何履行环保义务等方面却知之甚少。4、环境道德:大多数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赞同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维护自然环境应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但部分大学生缺少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诸如经常随地吐痰、乱扔废旧电池、浪费能源和水资源等影响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身养成较好的环保习惯,但不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5、环境行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总体情况不是很好。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度消费,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过度消费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种主导的生活方式,青年大学生甚至成为了过度消费的主力军。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因追求时尚而过早过快地废弃一些尚能使用的物品;因追求便利而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二)高校环境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卫生知识、环境问题调查及公民行动培训知识等环境知识的学习是第一层次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教师传授中获得。当前我国环境素养教育逐步得到了加强,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逐步尝试开展指向上述四个层次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环境素养教育。如开设环境类公共选修课,成立高校环保社团,参与环保活动等等。但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校环境素养教育整体氛围不够 具备较高的环境素养应当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一个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浓郁的环保氛围,并没有把环保体现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每个环节中,这样就很难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没有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