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下第6单元导学案.doc

发布:2017-06-06约6.84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温馨寄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 1、积累“鄙”“间”“狱”“以”“之”等重点文言词语意义或用法。 2、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清详略安排的材料,并能说出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法指导】 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人物形象,弄清材料安排特点。 【资料链接】 1、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 【班级展示】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质疑探究】 听完小组发言,提出疑问,有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学生再次探究,教师及时点拨 【知识建构】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达标反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齐师伐我( ) ②又何间焉( ) ③肉食者鄙( ) ④衣食所安( ) ⑤小惠未徧( ) ⑥神弗福也( ) ⑦公将鼓之( ) ⑧遂逐齐师( ) ⑨既克( ) ⑩彼竭我盈( ) ⑾ 公问其故( ) ⑿ 何以战( ) ⒀故克之(   ) ⒁必以分人(  ) ⒂小大之狱( ) ⒃ 公与之乘( ) ⒄ 公将驰之(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