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0.docx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研究成果众多,但也尚无定论。现阶段关于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在位内膜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干细胞学说、免疫学说等。手术治疗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应用最广,药物治疗包括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等,中医药治疗本病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生育要求等进行个性化治疗,中西医取长补短,为内异症的研究和治疗做出贡献。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分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1]。异位子宫内膜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其中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及卵巢为最常见的受侵犯部位,其次为子宫浆膜、输卵管、乙状结肠、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和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其中发生于卵巢的病灶,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是目前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着妇女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目前各种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病因学认识、实验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的临床大样本量的研究等,为内异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多种途径,但规范化的诊疗原则尚无定论[2]。学术界对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先后提出了多种学说,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在位内膜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干细胞学说、免疫学说等。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国外学者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主要观点是内膜细胞黏附到腹膜表面,随后侵入腹膜间皮细胞层,种植灶部位发生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募集,新生血管在病灶周围生成,内膜细胞增殖,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逐渐形成。临床上在月经期行剖腹探查术时可在盆腔中发现经血,且经血中往往可查见子宫内膜。剖宫产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疤痕内膜异位病灶,是种植学说的最好例子。此外,猕猴实验已证实经血直接流入腹腔可在盆腔内形成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近年来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0%~90%的育龄妇女中存在经血逆流,但只有10%~15%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种植学说也不能解释超越盆腔以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位内膜学说
郎景和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在机体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和状态、细胞因子、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