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第四章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理: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控制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微生物不进入急剧增殖的对数期,而停止在缓慢增殖的迟滞期,即所谓的“静菌作用”。 目前食品中常用的有: 1)苯甲酸及其盐类(苯甲酸钠、对羧基苯甲酸丙酯)(酱油) 2)山梨酸及其盐类(山梨酸钾)(酱菜、果酱、调味品、饮料) 3)丙酸及其盐类(丙酸钙)(面包、豆制品) 这些均称为酸性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效。。 化学保鲜技术—食品防腐剂: 原理:防止自由基与食品中的易氧化成分反应,延 缓或阻止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延 长储存期。 1)脂溶性抗氧化剂:丁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酯。(食用油、油炸食品) 2)水溶性抗氧化剂:维生素C(主要用于鱼肉制品、冷冻食品);茶多酚(抗氧化能力超过维生素C、E,用于油脂和含油食品) 化学保鲜技术—食品抗氧化剂: 涂膜方法:浸染法、喷涂法和刷涂法 常见的果蔬涂膜保鲜剂主要由以下三种: 1、果蜡 2、可食用膜:甲壳素膜(用于草莓、西 红柿、香蕉) 3、纤维素膜 食品保鲜技术—涂膜保鲜技术: 1、普通干燥 (1)对流干燥(多在常压下进行) (2)辐射干燥(可在常压或真空下进行) (3)接触干燥(可在常压也可在真空下进行) 2、冷冻干燥(—40~—30℃) 3、喷雾干燥 三、食品干燥技术 喷雾干燥:是以单一工序将溶液、乳浊液、悬浮 液或糊状物料加工成粉状、颗粒状干 制品的一种干燥方法。 我国常用的雾化形式有三种: 1、气流喷嘴式雾化 2、压力式喷嘴雾化 3、旋转式雾化 喷雾干燥: 1、蒸发浓缩 是利用溶质和溶剂之间挥发性的差异,当溶液中溶质的挥发性较小,而溶剂具有较明显的挥发性时,采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汽化,从而使溶液浓缩。 (1)热敏性;(低温短时—尽可能保证食品品质; 高温短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2)结垢性;(3)黏稠性;(4)泡沫性; (5)腐蚀性;(6)易挥发成分。 四、食品浓缩技术 2、冷冻浓缩 将溶液中的部分溶剂以冰的形式析出,并将其从液相中分离出去,从而使料液浓缩。 食品浓缩技术: 1、微波加热技术 原理: 将食品放在电磁场中时,其中带电荷的小分子就有呈方向性排列的趋势,当电场方向变化时可会引起水分子的转动。当频率足够高时,水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往复振动,彼此间频繁碰撞、摩擦,一方面使微波能转变为热能,以热的形式在物料内表现出来,导致物料在短时间内升温;另一方面,将引起蛋白质变性。 五、食品的微波加工 1、加热速度快,时间短,仅需传统加热方法的1/100~1/10的时间; 2、低温灭菌,保持营养。它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灭菌,与常温加热灭菌比较,具有低温、短时灭菌的特点,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能保持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和流失(维生素C和氨基酸)。 3、加热均匀性好,可避免外焦里生、外干内湿的现象。 4、加热易于瞬间控制,微波加热可立即发热和升温,热惯性小,易于自动化控制。 5、节能高效,加热室对微波来说是个封闭的空间,微波不能外泄;外部散热损失少,因此加热效率高。 微波加热的特点: 特点: (1)由内向外干燥; (2)脱水后期干燥,尤其适用于一般干燥脱水的 后期干燥处理;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及应用: 是以微波加热的方式的真空干燥。大大缩短 干燥时间,有利于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蔬菜水 果低温干燥,较好地保持其色泽、风味和维生素 成分。 微波干燥技术: 微波干燥技术: 微波干燥技术: 微波干燥技术: (1)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2)处理时间太长或强度太高,可引起游离 脂肪酸的氧化反应。微波加热可显著降 低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活性。 (3)对碳水化合物可发生糖的美拉德反应和 糖的焦化等。 (4)可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中的维生素。 微波处理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 是以谷物、豆类、薯类、蔬菜等为原料。 1、特点: (1)、营养成分损失小,有利于消化吸收; (2)、食用品质改善而易于贮存; (3)、工艺简单而成本低; 2、膨化技术对物料中营养素的作用 六、食品的膨化技术 1、食品发酵工程 (1)食品醋的发酵生产 是用粮食等淀粉为原料,经醋酸杆菌有氧发酵而产生,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