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物质结构基础.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原子)结构与周期性
量子力学的诞生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量子数
电子云
17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牛顿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
版为标志,宣告了现代经典物
经典力学 理学的正式创立
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
理学体系
量子力学 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
(Niels Bohr)说:“如果谁不为
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
没有理解量子论。”
1900年12月14 日
• 普朗克在柏林宣读了
他关于黑体辐射的论
文,宣告了量子
quantum 的诞生。那
一年他42岁。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参加者合照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氢光谱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
N•Bohr提出氢原子结构
模型:
4
基 态 能量最低 最稳定
定态 普朗克•
激发态 能量较高 不太稳定 1
2
3
E2 - E1 = E = h
h —普朗克常数(6.626 ×10 -34 J · S )
E = 2.18 ×10-18 / n2 n — 主量子数
(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受光的波粒二象
性的启发,提出微观粒子( 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
性。
德布罗依关系式:
= h /mv
(波长与速度的关系)
粒子性: 实物粒子
波动性: 1927年, 电子衍射实验
戴维逊和汤姆逊
照相底片
电子发射器 晶体镍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属性
2.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
了氢原子体系的电子运动方程:
2 2 2 2
8 m
2 2 2 2 (E V) 0
x y z h
Ψ — 波函数 (原子轨道)
E为电子总能量,V为电子势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