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姻经济学谈七年之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婚姻经济学谈七年之痒
所选题目:自选
队伍名称:缘队
队伍成员:赖锦斌
纪语丝、
王晓珊、
苏秀芬、
欧阳秋雯、
罗玥萌
冯艺、
提交时间:2009-11-16
目 录
一、结婚的原因 ……………………………………………………………… 4
1.1 婚姻的发展历史 ……………………………………………………… 4
1.1.1 人类早期的婚姻形态 ……………………………………………… 4
1.1.2 封建社会期间的婚姻形态………………………………………… 4
1.1.3近代社会的婚姻形态………………………………………………… 4
1.2 结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 5
1.2.1 由边际替代率分析婚姻…………………………………………… 5
1.2.2 由要素禀赋理论分析婚姻 ………………………………………… 6
第2章 婚姻中的七年之痒 …………………………………………………… 9
2.1 七年之痒的经济学分析 ……………………………………………… 9
2.1.1 七年之痒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9
2.1.2 七年之痒的具体体现——包二奶 ………………………………… 12
2.2 七年之痒的最坏结局——离婚…………………………………………15
2.2.1 离婚的现实………………………………………………………… 15
2.2.2 离婚的原因………………………………………………………… 16
2.2.3 离婚的决定………………………………………………………… 17
第3章 七年之痒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 19
结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婚姻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新的婚姻家庭现象也随之出现。本文力求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利用效用论、要素禀赋的理论分析、边际替代理论、成本- 收益分析、博弈论、市场分析等工具对婚姻与离婚的原因及其决定、七年之痒的原因,特别是对“包二奶”现象加以探讨和分析, 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婚姻 七年之痒 成本 收益 效用 理性人 边际替代 要素禀赋 博弈
第1章 解析1.1婚姻的发展历史
1.1.1 人类早期的婚姻形态
人类为什么要结婚呢?有人说是一种保障,也有人说是一种所有权的认定,要说起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说婚姻的发展历史。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人类,没有家庭,男女之间是种自由的性关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母系社会出现。母系社会是一种初级的氏族社会,人们开始以血缘关系组成群体,但这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族。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婚姻现象称为群婚。随着氏族的发展,逐渐由族内婚变为族外婚,所以有些母系氏族规定,男人晚上到女家,白天要回到自己的族内干活。男人回到自己族内干活说明在母系社会人的经济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另一方面也说明,那时婚姻的主要目的只是延续后代,还没有达到因经济因素而计算男方氏族为女方氏族提供了多少性服务、多少精子的地步。
1.1.2封建社会期间的婚姻状态
受中国农业社会宗法制度的影响,在从汉代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2000年间,中国的婚姻一直保持这一种空前一致的形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父母,实际上代表的是宗族的利益,媒妁之言是为男女自由结合设立的一道障碍。男女即使是私订终身,也是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媒人撮合这道程序才能结婚,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会受到宗族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有与决策大权不在当事人,所以一般不可能以爱情为基础。影响决策的是父母对这桩婚姻为自己和家族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估测。
1.1.3近代社会的婚姻状态
我们看到,到了近代,为了反对封建的三纲五常、贞节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人们似乎把追求自由恋爱当作一种最终的目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即把人性只理解为情欲。说好听一点是男女爱慕之前,说难听点就是性冲动。婚姻制度必然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宗法制度摧残的不仅是男女自由的不带任何功利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压制了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今天,我国的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合理,男女结合空前自由,但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不带任何功利之心,还是要受一定的约束,也还是要压抑一些人的情欲。但这种约束不是制度上的,而是经济学上的。
1.2结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2.1由边际替代率分析婚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斯坦利.贝克尔提出了两条原理,第一条原理是:由于结婚对象是可以选择的(在传统社会中选择的主题可能是当事人的家长而不是当事人,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