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最新]管理.doc

发布:2018-03-21约3.2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常规药物还有 欧莱(七叶皂甙钠),外用,涂抹。 土方药物有:土豆片 外敷 一天更换4--5次,效果良好。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处理外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预防外渗的发生! 步骤:1 停止化疗 2 保留针头,患肢制动 3 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或是疑有外渗的药物 4 拔掉针头 5 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特殊化疗药物外渗时,按指导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7使用特殊药物发生外渗,给予热敷或冷敷处理 8 抬高上肢 9 通知医生,并讨论外渗部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及拍片 ps 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等应在发生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并抬高患肢 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应局部降温 发病机制: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引起组织变性、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注射;2.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个人实践经验: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1、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作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2、丝裂霉素 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 (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2)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 方法同丝裂霉素。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 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以上资料参考王华庆主编《恶性肿瘤化疗方案规范》及本科临床实践总结。化疗期预防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防治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由于抗癌药物的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患者留下终身残疾。为解决临床护理难点,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使药物外渗处理得到有效控制。为使化疗护士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此并发症的病因、病理、外渗分类、预防及渗漏处理及防治等作分别叙述。 1 病因病理 1.1 化疗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 1.2 渗出药物浸润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 1.3 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 1.4 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1.5 配制药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加药环境污染,也可使小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 2 临床表现 2.1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2 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2.3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2.4 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2.5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2.6 “静脉怒”反应 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化疗药物外渗对皮下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